content

【大唐英雄榜】大唐開國名將——郯國公張公謹(組圖)

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歷史系列文章之二十三

 2017-07-08 00: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大唐英雄榜
大唐初年的明君賢臣,鑄就了輝煌的「貞觀之治」。(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張公謹(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大名)人,大唐開國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末年,張公謹原為王世充屬下洧州長史,後與刺史崔樞一同降唐,任鄒州別駕、右武候長史。(注1)他在李勣(即徐世勣)和尉遲敬德的推薦之下成為秦王李世民的幕僚,並出奇策輔助李世民成功地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在玄武門之變過程中,隱太子李建成被殺之後,其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李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準備為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報仇。張公謹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了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從而成功地保護了李世民。此後,張公謹被升為左武候將軍,並出任代州都督,封定遠郡公。

唐貞觀三年(629年),張公謹擔任行軍副總管,隨大唐軍神李靖征討東突厥。此役擒獲突厥可汗頡利,張公謹也屢立戰功,次年,東突厥平定,張公謹以軍功進封為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唐貞觀六年(632年),張公謹病逝,年僅三十九歲。被追贈為左驍衛大將軍,謚號襄。張公謹去世後,唐太宗李世民欲到郊外致哀。有司奏道:「按照《陰陽書》的說法,辰日不宜哭泣,這是風俗。」唐太宗道:「君主與臣子就像父子一樣,哀痛哭泣是感情自然流露,怎麼能避忌日呢!」於是為張公謹痛哭一場。(注2)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追思張公謹舊功,改封他為郯國公。

歸順大唐忠心耿耿 追隨秦王智建奇功

隋朝大業末年,天下大亂。張公謹曾在王世充治下效力,官居洧州長史。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淵在長安稱帝,張公謹與洧州刺史崔樞一起歸順唐朝,被任命為鄒州別駕,累遷至右武候長史。

唐武德四年(621年),徐圓朗反叛唐朝,並且攻陷楚丘(今河南滑縣),欲圍攻虞城。時任唐朝河南道安撫大使的任瑰命崔樞和張公謹率領各州豪強作質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衛虞城。副使柳浚進言說:「崔樞和張公謹原來都曾是王世充的部下,各州人質的父兄也都反叛唐朝了,這一去恐怕會引發叛變。」任瑰信任張公謹等人,沒有理會柳浚的建議。在張公謹和崔樞二人的頑強堅守之下,徐圓朗的叛軍最終都無法攻破虞城,只得撤軍而去。

後來,張公謹在李勣(徐世勣)和尉遲敬德的引薦下,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秦王府。當時,李世民與隱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兄弟不和,向張公謹求取自保之策。張公謹的回答非常得體,從此逐漸受到李世民的器重。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暗害,欲誅殺李建成、李元吉,但念及兄弟之情又猶豫不決,便命人占卜以測吉凶。此時,張公謹從外而入,一把將占卜的龜殼全部扔在地上,並說:「占卜是為決定疑難之事,現在事情並無疑難,還占卜什麼?如果占卜的結果不吉,難道能夠停止行動嗎?」(注3)此舉堅定了李世民誅殺隱太子的決心。

大唐開國名將——郯國公張公謹
大唐開國名將——郯國公張公謹。(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同年六月四日,張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在玄武門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與李元吉被殺之後,其黨羽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人率軍兩千人趕到玄武門,欲為隱太子和齊王報仇。張公謹勇力過人,一人獨自關閉大門,將馮立等人擋住門外,馮立等人最終潰散。同年七月,張公謹升為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實封一千戶。(注4)

獻計征討突厥兵敗請降 英年早逝太宗痛失良臣

唐貞觀元年(627年),張公謹出任代州(今山西代縣)都督,並上表朝廷請求實行屯田。此後,張公謹對當時的政局得失多次進言,都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採納。唐貞觀三年(629年),在經歷了東突厥不斷的襲擾和渭水之盟的恥辱之後,時任代州都督的張公謹審視唐突雙方的勢力和形勢,正確地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言並請求開始對東突厥的反擊,並列舉了六條理由如下:「頡利可汗奢華殘暴,誅殺忠良,親近姦佞,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離,此其二;突利、拓設、欲谷設均得罪頡利,無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區經歷霜凍乾旱,糧食匿乏,此其四;頡利疏離族人,委重任於外族,胡人反覆無常,大唐軍隊一到,必然內部紛亂,此其五;漢人早年到北方避亂,至此時人數較多,近來聽說他們召聚武裝,佔據險要之地,大軍出塞,自然內部響應,此其六。」(注5)唐太宗深以為然,遂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以副總管助之,合力討伐東突厥。

唐貞觀四年(630年),頡利可汗兵敗,遣使向大唐請降,唐太宗命鴻臚寺卿唐儉前去撫慰。此時李靖與李績(即徐世績)在白道會軍,打算出兵偷襲東突厥。張公謹得知之後,進言反對說:「皇帝已接受了他們投降,而且唐儉還在突厥,怎能出兵進攻呢?」但是李靖不聽此言,仍然發兵出擊,一舉平定了東突厥。東突厥被平定之後,張公謹被進封鄒國公,改任襄州都督。(注6)

唐貞觀六年(632年),張公謹病逝於任上,年僅三十九歲,唐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事先習俗,辰日不能哭泣)。張公謹被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謚號為襄。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唐太宗追思其舊功,又改封他為郯國公。唐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將二十四位開國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張公謹位列第十八位。唐永徽五年(654年),唐高宗李治又追贈張公謹為荊州都督。(注7)張公謹生前積德,後世福報甚大。其長子張大象嗣封郯國公,官至戶部侍郎。次子張大素,歷任龍朔中歷位東臺舍人,兼修國史,卒於懷州長史,撰寫了《後魏書》一百卷與《隋書》三十卷。(注8)

註釋

注1.《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武德元年,與王世充所署洧州刺史崔樞以州城歸國,授鄒州別駕,累除右武候長史。

注2.《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太宗聞而嗟悼,出次發哀,有司奏言:「准《陰陽書》,日子在辰,不可哭泣,又為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義,同於父子,情發於衷,安避辰日?」遂哭之。

注3.《新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十四》:王將討隱、巢亂,使卜人佔之,公謹自外至,投龜於地曰:「凡卜以定猶豫,決嫌疑。今事無疑,何卜之為?卜而不吉,其可已乎?」

注4.《新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十四》:隱太子死,其徒攻玄武門,銳甚,公謹獨閉關拒之。以功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實封一千戶。

注5.《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公謹因言突厥可取之狀曰:「頡利縱欲肆情,窮凶極暴,誅害良善,昵近小人,此主昏於上,其可取一也。又其別部同羅、僕骨、回紇、延陀之類,並自立君長,將圖反噬,此則眾叛於下,其可取二也。突厥被疑,輕騎自免;拓設出討,匹馬不歸;欲谷喪師,立足無地,此則兵挫將敗,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糧餱乏絕,其可取四也。頡利疏其突厥,親委諸胡,胡人翻覆,是其常性,大軍一臨,內必生變,其可取五也。華人入北,其類實多,比聞自相嘯聚,保據山險,師出塞垣,自然有應,其可取六也。」

注6.《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破定襄,敗頡利,璽書慰勞,進封鄒國公。轉襄州都督,甚有惠政。

注7.《新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十四》:詔贈左驍衛大將軍,謚曰襄。十三年,追改郯國公。永徽中,加贈荊州都督。

注8.《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長子大象嗣,官至戶部侍郎。次子大素、大安,並知名。大素,龍朔中歷位東臺舍人,兼修國史,卒於懷州長史,撰《後魏書》一百卷、《隋書》三十卷。

主要參考文獻:

劉昫等,《舊唐書》,後晉

吳兢,《貞觀政要》,唐

歐陽脩等,《新唐書》,宋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宋

董誥等編,《全唐文》,清

王壽男著,《隋唐史》,現代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