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國留學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6月30日訊】很多同學在申請美國大學時,都會把刷分當做第一要義,其實進入美國大學你才會發現,分數真的不能代表一切。並不是你考了一個SAT(美國高考)高分,你就能適應自己學校的教學生活。這裡為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主人翁在刷分時,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進入美國大學後非常難適應,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SAT2230分考入UCLA,一年8門挂科
李同學,是重慶某中學的學生,以2230分的SAT成績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經濟學專業錄取。
然而去年,他被UCLA勸退,建議他轉入當地的社區大學就讀。
論文、小組作業、學期演講、期未筆試,這些考核學生是否能夠畢業的因素,無一不是李同學的攔路虎。李同學講述的他自己的故事,讓我們對中國留學生高分低能的問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每天10小時刷SAT試題
李同學是高二決定要申請出國留學,比其他學生準備得晚一些,而SAT在美國本科申請中又非常重要,所以他參加了考試培訓班。李同學說,SAT的考試分為三個部分:分析性閱讀、數學、寫作,每一部分的滿分是800分(補充語:他那會兒考的還是舊SAT,現在新SAT滿分1600),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它不僅是進入本科院校的硬性條件,也是美國大學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標準。」
為了能獲得申請名校的資格,李同學每天都會花至少10個小時的時間完成各種SAT模擬試題,加上兼顧複習託福的時間,高二和高三兩年,他每晚都只有6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背超過200篇範文,重複做過4遍歷年真題
「由於我很貪玩,所以成績底子並不好,但我想上一個好大學,所以再苦再累我都會堅持。」李同學說,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背了超過200篇範文,重複做過4遍歷年SAT真題和模擬題,終於在SAT考試中考了2230分(舊SAT滿分2400),再加上託福107分的高分,成功獲得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錄取。加州大學系統是美國知名的公立大學系統,系統內多所分校都在全美前50,其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USNews排名20,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排名24)。
入學後他遇到了很多問題
然而,李同學在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之後才發現,他遇到了一系列學習上的問題:
—、做不出論文(論文成績在期末成績中佔30%)
在美國,每學期第一堂課教授都會告訴學生課程的要求,讓學生明白課程的難度以及計分的方式,提前規劃時間,並衡量自身的學習能力是否可以完成。多數課程都會有論文,而且論文的成績在期末成績中佔30%。
雖然託福通過應試技巧培訓考到了107分,但在李同學的印象中,第一節課,他就發現自己完全聽不懂教授的講述,那些似曾相識卻又怎麼也想不起意思的單詞,從李同學的耳邊飛快地掠過。
圖書館是美國學生查閱資料的地方,通常情況下,本科學期論文的完成要包括20個以上的資料源。李同學回憶到,美國學生從高中開始就會接觸論文寫作,但他由於在中學時從未寫過論文,對國內的畢業論文也只是略有耳聞,所以他連論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加上每次上課都聽不太懂,題目也沒有確定,看著圖書館裡的那些資料,我覺得自己簡直無從下手。」
二、無法融入小組(小組作業在整個考評中佔25%)
小組作業通常會在學習半學期後展開,這也是西方教育的傳統,在學生的整個考評中可以佔25%的成績。它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合作對象,組成一個五人左右的小組,進行半學期的學科研究,最後完成30分鐘的學術演講。
而這些程序,初來乍到的李同學毫不知情。
李同學說,第一節課教授就告知他會有一個小組作業,但如何操作卻沒有說明,他就理所當然地以為會像國內學習時那般,以學號或者由老師指定組合,所以,他也沒有去擔心尋找小組成員的問題。
直到半期後,許多課程教授紛紛要求學生提交小組成員名單時,李同學才意識到自己落單了:「我去找教授,他們都告訴我這必須自己解決。一個星期後,由於我還是沒有找到團隊,所以教授們只能給我指派。」教授給他指派的小組包括兩個日本人與兩個中東人,至今他都不清楚對方的名字。
由於李同學的性格比較內向,他並沒有主動與組員交流,通常開小組會議,他都是最後一個知道,有時甚至不會通知他。「他們就是這樣,認為被教授指派的人都是一些不好相處的怪人。」
三、學期演講困難(一學期要修3-5門課程,都要期末演講)
李同學回憶起,雖然學校沒有要求,但他所在的專業一學期至少要修滿3~5門課程才能按時畢業。然而,這些課的期末演講幾乎成了他的夢魘。
由於內向的性格原因,在國內從未參加過演講的李同學,在得知要當著一百多人用英語陳述自己的學術報告時,他甚至有些後悔到美國學習。(美國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即使是中學生,也是經常要在班裡做演示,到大學的時候,Presentation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為了不出醜,每門演講我都花了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準備,把內容背誦過無數次。」想起自己第一門演講是管理,他帶著自己的PPT走上講臺,做完自我介紹以後,卻忽然忘記了自己的發言內容。
「原本精心準備的演講,講得亂七八糟。現在想起來,15分鐘的演講,我可能只說了6分鐘左右。」
李同學承認自己完全不適應沒有老師引導的自主學習方式,在經歷過小組演講、學術演講和論文的挫折後,他開始反思美國教育模式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很多事情我想忘記,但是我還身在其中。」無奈之下,他也放棄會計期末的筆試,會計考試是所有科目的最後一門,在此之前他已經預見到自己的挂科數已經超過底限,所以他選擇了放棄考試。「不是真想放棄,而是不想面對了。」說到這裡,他掉下了眼淚。
一學年9門考試挂8門被勸退
加州大學經濟學專業包括金融、會計、市場營銷、組織行為、管理、信息技術等32門,一學年至少要修24個學分,平均一個學期3~5門課程,而李同學在上半期選修了4門課程,分別包括會計、市場營銷、金融和管理,最終全挂,這對他的打擊非同小可,但日子如流水趟過,他依舊沒有能找到自己學習的入門方法。
那是個星期一的下午,他照例打開自己郵箱,看見一封來自加州大學學生中心的郵件,點開之後他頓感五雷轟頂。「他們告訴我,由於這學年9門考試我挂了8門,學習情況與入學成績不符,暫停我在加州大學的學習,讓我客觀評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建議轉入社區學校進行一年的培訓之後,再重新參加入學考試。」至此,李同學結束了他在名校UCLA的本科學習。
在反思失敗的求學經歷時,李同學並沒有把矛頭指向語言:「我覺得自己不是因為語言才失敗的,其實我的許多日本和韓國朋友都沒有過語言關,他們卻總是知道怎麼在圖書館裡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寫教授喜歡的論文。」
中國留學生究竟要如何準備出國留學,應對嶄新的學術挑戰?
首先應該從國內教育的角度出發,盡量減少針對拔高考試分數的技能教育。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全球聞名,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能將歷年考試都能總結得十分精闢的培訓機構,在他們的點撥下,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應試技巧,提高考試分數。其實這對某些學生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只有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溝通能力、批判思維能力,才是教育的長遠之道!
對家長而言,需要盡力做到:
創造條件讓孩子增強溝通能力;
引導孩子意識到出國將要面對的困難,提前做好思想和學習的準備;
鍛練孩子的獨立思考和決斷能力,避免代替孩子去思考和決定;
擺正心態,不能只看考試成績,也要考慮孩子出國能不能適應學習;
根據孩子的性格和興趣去選擇學校,切忌盲目追求排名和熱門。
其實,在留學申請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客觀評估孩子的學習類型,如果確定自己的孩子是考試型,那就需要家長放下面子和偏見,考慮學一段時間的語言,或者參加一些專門針對國際學生的銜接課程,讓他先適應外語教學環境和美國的學習方式,再進入本科學習。
另外,也要提醒目前已經獲得美國大學錄取的小夥伴們,被錄取只是成功留學的第一步,來美國留學不僅只有課堂學習,也是對日常生活技能和應變能力的全方位考驗。要做好準備啊!
責任編輯: 傅美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