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角色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影響巨大。(圖片來源:Pixabay)
全世界52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這個起源於美國的「洋節」正逐漸被國人接受,成為子女向父親表達感恩的節日。父親角色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影響巨大,但父愛的表達卻不如母親那般溫柔、直接。現在,讓我們在心理學專家的引導下讀懂如山的父愛。
扮演多種角色
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母親對嬰幼兒影響更大,因為母親要餵奶、換尿布,這種親密的互動要多於父親。但現有研究發現,孩子天生對父親「有感覺」。嬰幼兒早期,當父親離開或進入房間時,孩子的反應會很活躍,做出想親近父親的表現。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著母親無法替代的角色。心理學上,父親被看作是孩子掙脫母親懷抱的關鍵動因,是幫助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橋樑。孩子能夠形成勇敢、自信、果斷的個性,離不開父親的影響。
兒時的玩伴。幼兒時期,父子互動中驚險刺激的遊戲要遠遠多於母子之間。和孩子一起「瘋」、一起玩樂的過程中,爸爸總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與媽媽相比,聽爸爸講睡前故事會讓孩子更受益。
小學階段的園丁。所謂「虎父無犬子」,可見父親對孩子影響之深。進入學齡階段,作為父親,要樹立榜樣,以正確的方法和興趣引導,將為孩子成才打下基礎。例如,作家葉聖陶就對3個孩子採取「順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但順其自然並非甩手不管,而是充滿匠心地修枝整葉,讓他們更好地成才,尤其在輔導他們的寫作上。
少年時的嚮導。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壓力大、自卑、跟父母慪氣等問題,甚至有逃學、打架、離家出走等叛逆行為。發現孩子受挫時,媽媽往往難以忍受,爸爸則願意讓孩子經歷一點挫折、學會面對問題。這正是爸爸愛孩子的獨特方式,也更有利於孩子面對真正的世界。
成年後的朋友。成年後,父子、父女關係更傾向於一種朋友。面對感情、事業、家庭的苦惱時,相比母親的關切,父親更多會以一個「過來人」的態度去勸解,幫助孩子形成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生活哲學。
提供成長養料
父愛十分重要,但現實中父親卻在家庭教育中嚴重缺席。公園內,媽媽牽著孩子的小手在散步;飯桌上,只有媽媽和孩子一起吃飯。父教的缺失有著各種原因和無奈。
傳統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這讓很多父親認為教育孩子是妻子的事情。而母親也更多地扮演家庭教育「守門人」的角色,把教養子女看作自己的領地,不願意丈夫過多參與,導致父親照顧孩子的能力缺失。另外,迫於生活壓力,父親擔負著賺錢養家的重擔,難有時間教育孩子。有的父親工作繁忙,早出晚歸,甚至一週、一個月都見不到孩子一面。但在趙霞看來,父教缺位最關鍵的因素是父親角色認同感低。一個父親若對父親角色越認同,就越有可能投入育兒活動中。當其他角色與父親角色衝突時,也會優先考慮父親角色。
母親在撫養孩子時多呈現溫柔、關懷、細緻的一面,孩子無法從爸爸那裡獲得粗放、進取、外向的特質,與同學、朋友、同事相處就問題重重。在兒童心理諮詢中,不少孩子人際關係不好,大多數與爸爸長期不參與家庭教育有關。
影響孩子的性別化進程。父親為孩子提供了一種男性的榜樣和行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親看作未來發展的模型,女孩則從父親身上看到男性品質,青春期女孩甚至會把父親視為未來丈夫的參照。缺乏父愛的女孩,可能與男性打交道方面更為困難,如面對男性時更焦慮,也可能更早開始約會。
危及孩子的同伴關係。缺少父教、父愛的孩子,往往更不合群、羞澀、膽怯。一些研究發現,父教缺失與犯罪有關係,單身母親獨自撫養的兒子更有可能出現暴力行為,犯罪風險更高。
感恩行重於言
作家冰心曾說:「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父愛的表達亦父亦友,深沉而內斂。受傳統文化影響,國人對於父愛的表達和歌頌並不如母親那般直接而明確。其實,父子之情,兒女之愛,不必在言語中流露,陪伴與行動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儘管父親總有很多藉口逃避帶孩子,但再忙也要做個好父親,要把孩子放進你的日程表中。只要有心,每個爸爸都有成為好爸爸的潛能。兒女向父親表達感情的方式也很多,不一定非要說「我愛你」。比如,在父親節準備一件特別的禮物,從鮮花盆栽到心儀之物,從實用衣物到健康產品,根據父親的個性、行為,以及家庭背景而定。如果父親不喜歡你隨便花錢,可以給予一個大方的擁抱,一張寫滿了感激和回憶的卡片,也可以是一頓親手烹飪的晚餐。飯後也可享受親密的父子或父女時光,一起翻看老照片,回憶小時候的趣事,聊聊生活或工作中的事,甚至主動向父親求教,都能給父親帶去滿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是,隨著父親年紀漸長,最希望看到的是兒女有出息,家庭充滿溫情,這是對父愛最好的回報。
父教是項事業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有專家認為,好父親應具備「關心孩子、值得信賴」的品質。但父親的愛與母親的體貼不同,有時要擔負起對子女的管教、甚至處罰的責任。做個好父親,在性別教育、運動教育、規則教育等方面不能缺席。
運動之育。父親通過身體運動、觸覺、肢體等遊戲方式,給孩子以強烈的身體活動刺激,促進其身體發育。據統計,這類活動父親佔70%,母親只佔4%。進入少年期,父親和孩子開始進行一些帶有一定技術和體力的家務勞動,這對孩子身體發育及健康水平具有積極意義。研究發現,跟父親關係良好的孩子,在運動和協調能力上也比較好。
性別之育。科學家發現,隨單親母親長大的女孩,成年後往往拒絕做母親或妻子,婚姻生活滿意度不如同齡人。缺乏父愛的男孩子在性格方面更容易出現「女性化」傾向。因此,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性別認同以及婚戀關係有重要影響。對女孩子來說,她需要通過父親認識男人是什麼樣子,未來兩性關係發展時才不容易被欺騙、欺負;男孩子更需要從父親身上學習什麼才是男人,幫助他在未來維持穩定的婚姻與家庭關係。
規則之育。母親之愛,傾向於寵愛甚至溺愛孩子,而父親要讓孩子明理,夫妻雙方搭檔「雙簧」效果最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規矩,需要有人監督,跟母親在一起時,會顯得不怎麼「聽話」,但在父親面前就「乖巧」多了。沒有父親管教的孩子,容易在今後的人生中碰得頭破血流、傷痕纍纍。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