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西方人太現實?值得每個中國家庭看看

 2017-03-15 07: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7年3月15日訊】一項權威統計數據表明,近年全球幾乎有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國人買回家了。面對慷慨大方的中國人,為什麼英國、美國人士對奢侈品不熱衷?定居海外的華裔人士範琪,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給出了一些答案。

下面是範琪答案的部分內容:

圈子和階層

住在街對面的卡梅隆一家是典型的西方中產階級。男主人安東尼是一家金融機構的中層管理者,太太梅麗爾是一位小學教師,收入屬於上層中產之列。可每次看到這對夫婦,發現兩個人的衣著打扮都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2008年年底,我所在的社區要舉辦新年派對。這也是我第一次出席正式的社交活動,所以特意花三百美元租下了一件老款普拉達禮服,希望它能幫忙撐撐場面。

我想梅麗爾也會在這種場合亮出自己隱藏很深的「實力」。可當晚,她只穿了一件湖藍色的CK禮服,讓我大跌眼鏡。而梅麗爾對此的解釋是,選擇CK符合她的中產階級身份。

梅麗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山雞不會因為背上插了幾根五彩斑斕的羽毛就變成孔雀。其實,美國人也不是不喜歡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費者大多隻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業金領、時尚界人士、演藝明星、職業運動員等。

西方人沒有「面子」的說法,人們不會因為虛榮心而花幾個月的薪水去買一雙路易威登的鞋子。不僅成年人如此,年輕人也完全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有一次在超市遇到梅麗爾的兒子馬克,看他正在認真地挑選李維斯牛仔褲的打折款。我問他為什麼不去專賣店購買剛上市的主打新款,馬克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我父母並不是什麼有錢人,即便我穿上李維斯的新款,也變不成富二代。再說18歲之後我還要賺錢養活自己,那時就更沒有什麼錢買名牌貨,所以現在這樣挺好。

看著一臉淡然而滿足的馬克,我開始心疼當初租用那件普拉達禮服用掉的三百美元了,愛面子可真能害死人。

個性與品位

慢慢地,我發現西方人之所以對大牌奢侈品不那麼感冒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在英美國家能夠買到的品牌實在太多,人們的選擇面很寬。

有一年聖誕節前,和同事珍妮去逛梅西百貨。因為早就聽說珍妮從祖父母那裡繼承了一大筆遺產,她平時的消費水準也和普通的打工族不一樣,所以很好奇她會給老公和兒子買什麼貴重的禮物。她很快選中了兩條男士圍巾。

我拿過價簽看了一眼,天哪,還真是不便宜呢,和臨近櫃臺的博柏利簡直不相上下。我問珍妮:既然價位都差不多,怎麼不給你老公買那條博柏利的格子圍巾?

珍妮用不解的眼光看著我,拿出圍巾,從花色到樣式,從設計到質地,說得頭頭是道。

最後,她問我:價格相差不多,性價比卻不一樣,如果換成你,會選哪個?當然是品質好的那個呀。我為什麼要為那些大牌的天價廣告費買單呢?幾句話說得我啞口無言,西方人注重現實,不玩虛的,這點我算是領教了。

個人與家庭

越深入西方人的生活,我就越覺得他們的金錢價值觀與眾不同。相較於用奢侈品來往自己身上貼金的中國人,西方人則更願意把錢投入維繫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礎建設上。

蒂芙妮是我常去的那家健身會所的瑜伽教練,日常生活中她總穿著很休閑的平價衣服進進出出,所以當她告訴我為了去看一場丹佛野馬隊的比賽,她居然給全家每個人都買了一套四百美元起價的標準橄欖球套裝後,我半天都沒有合攏嘴。

我問:蒂芙妮難道不想用這些錢給自己添置一些上檔次的新衣和鞋子嗎?

她眨著一雙湛藍的大眼睛微笑著說:和裝扮我自己相比,我更願意花錢為家人做一些事情。很多人都認為西方人的親情觀念淡薄,家庭概念也不太強,可事實上,西方人是十分重視與家人的感情聯絡的。

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傾盡金錢把大牌穿在身上,而西方人卻用金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為家人和家庭謀福謀利,哪個更有價值?你的答案是什麼?

責任編輯: 傅美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