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影評遭到抨擊(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2月30日訊】曾有那麼一段時間,我感覺做時評人太危險了,得轉型。怎麼轉呢,去做影評人是我的一個選項。個人水平所限,轉型沒能成功。不過我現在感到很慶幸,因為將來影評人的日子未必比時評人好過。
鄧亞萍的那家「62年沒有假新聞」的權威媒體,發表了一篇《惡評傷害電影產業》,矛頭直指豆瓣、貓眼。該文認為,在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拒絕觀看國產影片。
根據36氪獲得的消息,豆瓣、貓眼已因某些國產片評分過低被電影局約談。目前,「貓眼專業評分」這一功能已在貓眼購票App首頁下線。
貓眼專業評分是我十分依賴和喜歡的一個功能。簡言之,貓眼邀請了幾十位專業影評人,給新上映的影片打分。專業人士有專業視角也有專業要求,所以打分往往比較苛刻。偶爾會看到裝逼犯,但總體來講是客觀的。沒想到這樣一個有創意的功能,會以保護國產電影的名義遭取締。
影評人年底挨批是有原因的。因為今年內地電影票房不理想,前幾年狂飆突進的大好形勢突然結束了。2015年總票房440億,2016年初大家都預測今年將衝擊600億。沒想到市場風向變了,直到今天大盤才剛到450億,勉強超過去年。
而這還是多方努力的結果,比如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今年的引進片很多,都是「救市」用的。
現在到了年終盤點季,該找原因了。誰最適合當這個原因,顯然是影評人。
其實沒什麼可奇怪的。甭管哪兒疼,先把嘴管住,本就是我們獨具特色的治療手法。影評人要適應新常態。
我所在的城市所有電影院在放映每一部電影之前,都會放一分鐘的「24字核心價值觀」。我起初不適應,現在理解了,這是提醒觀眾在觀影中和觀影后時刻謹記自己是大國國民,一言一行都要守規矩。
將來中國人看電影的規矩會越來越多。《大路》導演張讚波建議成立影評人協會,和作協、文聯、導協等機構享受相同級別待遇,會員接受官方考評和評級。我認為這還遠遠不夠。
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望有關部門採納:
1.成立「是中國人就看國產片」專項基金,資金從每人的工資賬戶按月劃撥,和社保一樣由單位代扣,可稱為「精保」,精神文明保障是也。
2.票房統計工作交由國家統計局負責。如此一招,便可保票房永遠快速增長。
3.從中央到鄉鎮逐級成立「影評辦」。如遇需要輿論支持的國產電影上映,由各級影評辦組織力量撰寫影評,發布到各大平臺,引導網友理性打分。
4.將影評記錄與個人信用掛鉤。凡兩年內給國產電影打過差評的人,禁止辦理房貸、車貸以及各類消費貸。
保護國產電影,人人有責。歡迎補充。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