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哪個朝代可以行旅不帶糧 路上有人款待?(圖)

 2016-12-09 04: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唐太宗以仁為本,建立「貞觀之治」。(網路圖片)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姿多采的,在歷史的長河當中,統治者最重要的治國信條,就是要關心愛護百姓,重視實行仁政,來取得百姓的認同。而仁政最重要的就是仁德,這是對統治者個人品德修養要求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盛世的人民,可以行旅不帶糧,路上有人款待,這麼好啊!您猜是哪一個朝代?

唐太宗以仁為本

唐代貞觀元年,青州因發生謀反的事件,監獄裡抓滿了人。唐太宗下詔派薛仁師去複查。

薛仁師到監獄後,就給囚犯們打開枷鎖,供給飲食,送水洗澡。最後,只查辦了為首的幾個人。

朝中的官員孫伏伽,懷疑他平反過多。薛仁師說:「遵照皇上(唐太宗)的意見,大凡處理罪案,應當以仁恕(仁愛寬恕)為本。難道只為自己不被上面責難,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嗎?如果我執法公正,即使觸怒了皇親國戚,以身殉職,也在所不惜。」

後來,皇上為了尊重孫伏伽的意思,下詔派人調查薛仁師辦案的情況,事實證實了他所平反的人,果然原來是受到冤枉的。

從此以後,唐太宗對薛仁師更加信任。

貞觀之治:行旅不帶糧 路上有人款待

中國文化以儒、釋、道為主幹,這在唐朝達到鼎盛時期。這三家文化的核心,都以端正人心為本。這是法律的作用所遠遠達不到的。

唐太宗施行仁政,虛心納諫,刑罰寬簡,吏治嚴明,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盛世。貞觀四年,一年只判有死刑犯二十九人,而且當時的社會現狀,還是亂世剛剛過去,國困民窮,年成也不好的時候。其所以能夠達到如此的治安良況,是因為唐初重視了教化的作用,強化了道德倫理,人心自我約束力大大加強。故遇上天災,全國上下齊力抗災,也並無怨氣。後來遇上豐年,社會便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現象,這也是很自然的情景。接著,又出現了行旅不帶糧,路上有人款待與送給,這就更非一般社會風貌所可比擬了。

所以史家將這一時期譽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改革極刑

唐太宗從一開始,就注重改革極刑。《資治通鑑》記載:「皇上(此指唐太宗)命令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等,與學士、法官,共同議定改換刑律,放寬絞刑五十條,使死刑其改為斷右腳趾。皇上還嫌它太慘,說:『肉刑廢除已久,應以另外的辦法代替。』法曹參軍裴弘獻,請改為加重勞役,流放三千里,時限為三年。皇上批准,下詔實行。

唐太宗認為:兵部郎中戴冑,忠公正直,就提拔為大理少卿。

又發現:在選拔人才中,經常出現假冒資望或祖蔭的人,就下詔命令他們自首,不自首者,判以死罪。沒有多久,卻又出現有假冒事件,發現後,唐太宗很生氣,當即下令:要殺掉他!

戴冑上奏說:「按照新法律,應當流放。」唐太宗生氣地說:「您要守法,就使我失信(已下令殺他)嗎?」戴冑說:「您剛才的命令,是出於您個人一時的激憤;而法律,則是國家取信於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選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殺了他。但現在已經知道了這樣不對,訂出了新法律,就應當依法辦事。這就叫做: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說:「您能如此執法,我還有甚麼擔憂呢?」

戴冑經常不顧情面,犯顏護法,言如泉湧,唐太宗都聽從他,所以國家沒有冤案。

唐太宗以仁為本,不因個人的喜怒,而違背法律的嚴肅性。從這一點看來,就足以證明他是一位仁君。

(事據清代居士周思仁著《安士全書》)

責任編輯: 辰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