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10月17日訊】近日,一份由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去年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陝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期收不抵支,並且,個人賬戶基金從2014年的5001億元下降到3274億元。
從2001年起,中國開始試點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省份從遼寧等東北三省擴大到上海等13個省份,然而效果很不理想。據華夏時報10月14日報導,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這是自2001年做實個人賬戶試點以來,首次出現下降。
根據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5年底,中國的個人賬戶記賬總額已高達47144億元,而賬戶裡實實在在的資金還不到十分之一,個人賬戶空賬問題依然存在。
多年來,中國社保的覆蓋面以及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但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財務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1997年的養老金制度改革後,中國的基本養老金採取統賬結合的模式,也就是既包含現收現付制的社會統籌部分,由年輕一代繳費來贍養退休者,也包含累積制的個人賬戶。企業繳納的部分進入社會統籌,城鎮職工按本人繳費工資基數8%的數額,為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並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個人賬戶儲存額只用於參保人員養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免征利息稅。
但是,隨著老年人數量的大幅增加帶來的巨大支付壓力,社會統籌不足以支撐,為此,大部分地區的個人賬戶資金被挪用於當期支付。
1997年,中國個人賬戶空賬規模為140多億元,1998年為450億元,此後不過兩年時間,中國個人賬戶的空賬規模增長近4倍,2000年為2000億元。
面對不斷高漲的個人賬戶空賬規模,2001年,在遼寧等地試點做實個人賬戶,2008年擴大到13個省份,但是實施難度較大,空賬規模越來越大,每年仍在增加。自2008年之後,再沒有任何一個省份願意加入到做實個人賬戶的行列中來,主要是由於轉型成本的解決沒有法治化、力度有限,中央財政僅對少數幾個省進行數量有限的配比補貼,東部發達地區的試點省份完全由地方財政解決,大部分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
「做實個人賬戶資金量太大,各級政府都拿不出,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不情願,因為財政的錢都是老百姓的稅收錢,眼睜睜地看著它每天在縮水還往賬戶裡扔,這是不合理的,也肯定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鄭秉文表示。
數據顯示,啟動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後,中國個人賬戶空賬規模依然驟增:2004年為7400億元,2007年突破1萬億,2013年達到3.1萬億,2015年則已經超過了4萬億。
個人賬戶空賬,退休時這部分支取完全有賴於財政補貼,如果恰逢經濟不好,會引發極大的社會問題。近年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徵繳收支缺口越來越大,業內人士認為,做實個人賬戶試點本身就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歷史欠賬沒有劃分清楚,這部分不清楚,財政補足坐實的工作就會相對混亂。
其次,選擇的試點大部分都是養老基金本身就是入不敷出的地方,個人賬戶很難坐實。採取名義賬戶制度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但同樣需要把歷史債務固化下來,明確表明每個人賬戶中的歷史欠債有多少,比如已經實施養老金並軌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該群體的個人賬戶都是視同繳納,這部分本身就屬於歷史債務。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