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招聘會。(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10月11日訊】我喜歡慢時光,所以選擇不大不小的城市生活,有人說:「大城市的機會多」,其實不是大城市的機會多,只是大城市集中了全國的大部分資源,在集中了大部分資源的地方,生活成本也是高不可攀的,那麼到底是大城市的上升渠道多?還是在大城市淪為白蟻的概率大呢?這都是很顯而易見的問題。
可以不隨波逐流,選擇慢生活,但也要適應慢生活的基本生存技能,慢就業並不能和慢生活相提並論的,非慢就業在於,畢業後就可以就業的人所學的專業是適應現代社會的畸形需求,而慢就業的大多數所學的專業並非如此,尤其在經濟下行的時代背景下,以及房價在一度虛出新高潮的悲慘景象下,慢就業真的是一個雞湯式詞彙,並且鼓舞著「啃老」意識的進一步發酵。
以我們新聞專業為例,在一條背離了新聞真實性、時效性以及最關鍵的監督性原則之後,我在新聞單位工作的興趣就減少了一大半,而新聞工作者在官方意識的控制之下,進行畸形的市場化轉變,新聞工作變成了半歌頌半拉廣告的形式,所學的專業在工作中最終竟成了拉小廣告的,這樣的工作還有什麼意義值得為之而奮鬥呢?而收入又是少的可憐,有的新聞工作單位甚至幾個月發不下工資。那麼是新聞工作不被社會需要了嗎?並不是,只是新聞工作在幾十年的花瓶化中,最終被市場所拋棄,喪失了收入,官方也就不再養著這麼個龐大的花瓶,只是會精準的養一些必要的,其他的死亡只是時間問題,新生的必然是符合市場規律,回歸新聞本質的私人媒體,這是官方不願意看到的,但又是新聞必須重生的。
那麼其他行業呢?在所有的行業都不如房地產的時代,任何一個大學生只要不是這個領域專業畢業的,大家都可能成為慢就業的一份子,這究竟有多麼可怕?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最近,校園招聘將迎來高峰期。有數據顯示,預估屆時將有1000萬畢業生競爭有限的工作崗位。」光明網美其名曰:「其中一部分人並不著急就業,而是選擇暫時遊歷、陪父母、瞭解市場等,成為「慢就業一族」。在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近些年「慢就業」和「待定族」現象日漸突出。許多人的擇業觀正悄然改變,不再恪守「畢業即工作」的傳統模式,而是更多地考慮未來規劃和就業質量。」
1000萬畢業生,在實業不如幾套房的景況下,指望這1000萬人都投入到房地產領域是不實際的,而其他領域又都百業凋零,這是所謂的不再恪守畢業即工作的傳統模式?這是赤裸裸的所學非有用,是我們社會產業鏈被房地產綁架後又一個無法堵住的大問題。所以啃老才會從曾經的負能量變成某些無恥媒體嘴下滿滿的正能量,這樣的媒體不被普通公民拋棄,才真的是沒有天理了。
我們現在這1000萬畢業生是什麼?不只是一組龐大的畢業生數據,還是1000萬龐大的家庭數據,這些學子們大多數是舉全家之力供應的,他們被賦予了這個家庭大部分的支出,以期望對孩子學業的投資可以得到相應或者更高的回饋,但實際上,在一個早已不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中,這樣的投資必然是失敗的,甚至還要接著被啃老,我們不該反思我們的實業究竟為什麼吸納不起這些除房地產業之外人才呢?創造就業機會靠的還是各行的實業,決然不會是房地產。
有沒有眼高手低的畢業生?有的,譬如一些媒體報導的,由於不甘心100萬元的高投入,與2000元的低收入形成強烈反差,留學歸國的「白富美」小美(化名),寧可宅在家裡啃老,也不做低工薪的就業者。但對於大多數在國內畢業的畢業生來說,是迫於無奈,由於就業門路狹窄,專業不對口,以及勞動報酬嚴重偏低,讓他們在人生抉擇的十字路口迷茫和徘徊。也許人們在批判他們在啃老時,他們表現出一副無所事事、悠閑自得的樣子,其實,學成之後,不能找到適合的就業崗位發揮才智,感恩父母,奉獻社會,他們的內心深處,隱藏著比父母更大的焦慮感和痛苦感。
我們不能單一的責怪實業為什麼吸納不了我們每年高達千萬的畢業生,我們也不能單一的責怪現在的畢業生怎麼就不能像以前的人們一樣吃苦耐勞,而是挑來挑去,我們真的需要好好反思這些年,我們的改革是否出了問題?以前也許大家也都很苦,但至少廉價的收入對應的是相對廉價的物價,以及不像現在高得離譜的房價,以前至少做實業的還能夠看到紅利,現在做實業的日子為什麼如此艱難?而房地產的為何又如此的吃香?
「人日」還在謾罵美國人民厭倦大選,對美國的選舉失望、失落、失信、失靈,還在謾罵奧黑子的醫療改革得罪了中產階層,我們現在的學子們對就業都失望、失落、失信、失靈卻不關心,我們的醫療總是得罪的是無產階層依舊漠不關心,一個中國的報業老大,總是盯著美國人是否幸福,有什麼意義呢?在私人報紙蓬勃的美國,人家又不看你的報紙,多關注關注咱們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生存狀態,這才是你該干的正事,別忘了中國很快就會邁入4億老齡化的大關口,需要釋放年輕人更多的潛能,才能承擔得起這麼大的養老壓力,同時鄭虎也難辭其咎,必須要為養老、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等等扛起自己作為一國鄭虎的責任,而不是推諉。
「人日」採訪了一個美國人,這個美國人說:「大選離我很遠。我不在乎誰當選,因為誰當選都不會有太大區別。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每兩週給兩個孩子匯去240美元的生活費,他們指望著我養活呢。」我也想採訪一下剛畢業卻慢就業的中國年輕人:「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不是你得先養活自己?然後再反哺父母多年來對你精力和金錢上的支出?最後還要養活你的妻兒?那麼還沒有就業的你,是不是連240美元都賺不到呢?」我想,我的採訪更適合中國人去讀,「人日」的採訪更適合中國官老爺們去讀。
對於不是房地產領域和網路領域的畢業生來說,在一般城市,想要一個月拿到5000以上的工資,基本上是天方夜譚,即便在大城市拿到了這個數字,生活成本下來之後也都是所剩無幾,就這個分析來說,我們的社會不應該將目光放在一兩個行業之上,而應該是各個領域百花齊放,否則這麼龐大的就業人群,最終將構成最不穩定的社會因素,絕不是某些媒體捂著眼睛說太平,說什麼這是一種慢就業的優雅。
我很想知道的是,我作為一個畢業五年的學生,每年也就敢玩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且這種說走就走還是儘可能憑自己的能力,混一些媒體組織的活動,少消費的情況下才敢。那麼剛畢業的學生們,他們又哪裡來的資本,像光明網說的那樣:「畢業後不著急就業,而是選擇遊歷。」他們拿什麼遊歷?他們不工作去陪伴父母就更扯了,還不被嘮叨死?最多是問父母要錢花。至於瞭解市場,我也是醉了,除非他的專業和家庭背景可以讓他剛畢業就成立公司,否則瞭解哪門子的市場?何必自欺欺人呢?
大學生就業,不是畢業前的臨門一腳,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年增多,高校必須從大學生剛入校門時,就將每年的就業壓力時刻灌輸給學生們認識,以警示學生們提早作好規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學校還要建立從中學到大學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同時社會對實業的大力支持,減弱對房地產的依賴,並且擴寬科技領域的發展,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讓我們的年輕人真正的適應社會,並且可以承擔得起4億老齡化的養老高壓。
某些無恥媒體,休要再玩化悲為喜的手段去拍馬屁,令人作嘔。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