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君子之讓(圖)

 2016-10-07 2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網路圖片)

《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聽到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國君主動給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這種資格也可以說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許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溫良恭儉讓的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即處處與人為善。

《禮記·曲禮上》曰:「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博聞強記而能謙讓,樂於作善事而不懈怠,這樣的人就叫做君子。君子不要求別人時時事事都說自己好,也不要求別人時時事事都要對得起自己,這樣,交情才能始終保持。

禪讓之禮

《書·堯典》:「日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鄭註:「推賢尚善曰讓。」

帝堯名叫放勛,他恭敬節儉,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純備,溫和寬容。他忠實不懈,又能讓賢,光輝普照四方,思慮至於天地。

帝堯在位七十年,要找人升任他的帝位。於是明察貴戚,也可以推舉地位低微的人。後來,有一個窮困的人,名叫虞舜,孝心醇厚。他是樂官瞽叟的兒子。他的父親心術不正,後母說話不誠,弟弟像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們和諧相處。堯帝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觀察舜的德行。堯同他謀劃政事三年後,請他登上帝位。舜卻要讓給有德的人,不肯繼承。正月的一個吉日,舜在堯的太廟接受了禪讓的冊命。

《國語·晉語》:「讓,推賢也。」

禮讓之道

《左傳·襄公十三年》:「讓者,禮之主也。」《禮記·曲禮》曰:「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孫希旦集解:「有所抑而不敢肆謂之撙,有所制而不敢過謂之節。」撙(zun)節,即約束、克制之意。君子待人恭敬並且克制自己,以謙讓的態度來表明禮節。

君子以謙卑自守。《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是說君子以謙虛的態度修養自己。

《禮記·曲禮上》曰:「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長輩有所問,如果不先謙讓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禮的規定。「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凡和客人一道進門,每到一個門口都要讓客人先入。

《字彙》曰:先人後己謂之讓。

忍讓之德

《左傳·文公元年》:「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讓,德之基也。」忠,意味道德的純正;信,意味道德的鞏固;卑讓,意味道德有基礎。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韓信功成後,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讓自己從他胯下爬過去的年輕人,任用他做了中尉,並告訴將相們說:「這是位壯士。當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殺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業。」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