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象萬千!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圖)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景象萬千。(網路圖片)
詩的意境美千姿百態,有的雄偉壯闊,絢麗纖細;有的悲涼淒婉;有的豪放曠達;有的含蓄典雅,景象萬千。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除了物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
王昌齡「三境說」
唐代詩人王昌齡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詩格》中提出了「三境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這裡的「三境」,實際上就是意境的三種類型。只是把偏重於描寫景物的稱為物境,偏重於抒寫情懷的稱為情境,偏重於說理言志的稱為意境。
田園、山水詩
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創作的田園詩,多採用自然樸實的語言,描寫日常生活即景,表達一種淡泊功利,悠遊不迫,滿足自在的生活狀態,營造一種和睦喜愛的處世情懷,傳達一種寧靜致遠的和諧美。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後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樹、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活脫脫的一幅山水畫,你不得不佩服詩人的山水情懷和文字工夫。
李白、孟浩然、韋應物等人為代表創作的山水詩,用自然清新、明艷清麗的語言描物寫景,抒情表意,創作出形神兼備、情景交融、詩中有畫、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澄明性靈境界。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等等。
藉物直抒胸臆
曹植《雁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李白「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卻下水晶帘,玲瓏望秋月。」劉長卿「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詩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司空圖「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李璟「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范仲淹「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等等詩詞包含了一種典雅含蓄美,寫景空曠幽遠別緻,寫人溫文爾雅特立,寫情綿綿不盡,洗練的語言,表達一種耐人尋味,咀嚼不盡的凝重美。
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植「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王之渙「黃河遠山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蜀道難,難於山青天。」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數萬樹梨花開。」蘇軾「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等等,表達的是一種陽剛奔放美,雄渾側重寫物的氣象磅礡和宏大,勁健曠達側重於寫人的精神特質,多用誇張、想像、直抒胸臆等手法來表達物像情懷,具有豪邁浪漫主義特性。
事實上,意境的創造決不僅限於此,意境美是一種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地說明瞭詩人追求意境的構思過程。它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艱苦的探索,其最高境界是一種不露痕跡的美,正如古代的繪畫一樣,所傳達的是意境中的神韻之美。在我國的古典詩歌中,意境的創作主要有三種方式:
1、情隨境生
詩人先前並沒有自覺的情思意會,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物境,忽有感悟,思緒滿懷,於是藉著對物境的描寫從而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達到意與境的交融。如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髮。」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的情思意會都是由客觀物境觸發的。
2、移情入境
詩人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接觸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藉著對物境的描寫將它抒發出來,客觀的物境於是也帶上了詩人主觀的情愫。杜甫的詩「雨洗涓涓靜,風吹物物香」,李白的詩「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詩中的香竹、香雪,顯然已不是純客觀的存在,詩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帶上了強烈的主觀色彩,從而具有了濃郁的詩意。再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等等,這些詩句在詩中所寫的意境顯然都帶有了詩人的主觀色彩,是以主觀感染了客觀,統一了客觀,達到了意與境的完美交融,創造出了一個情感的世界。
3、體貼物情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他們在形態色調上的差異,詩人產生某種共同的印象,彷彿它們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樣。這固然是出自於人的想像,但又帶有一定的客觀性。杜甫的「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都達到了物我情三者交融的的地步。
事實上,意境的創造決不僅限於此,意境美是一種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地說明瞭詩人追求意境的構思過程。它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艱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則失之淺露,加工太過則失之彫琢。最高境界是一種不露痕跡的美,正如古代的繪畫一樣,所傳達的是意境中的神韻之美。如王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字字平淡無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其妙處正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一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這意境不僅給人以清幽絕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淨,在其間彈琴長嘯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樂,塵慮皆空,真令人流連忘返。
中國古代詩歌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人創作詩歌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是對世界美學的獨特貢獻,它從立意命題,內容形式上盡善盡美,追求個性與共性並重,微觀與宏觀統一,主體與客體交融,是渾然天成,自然和諧的審美境界。
總的說來,意境是詩人和藝術家直覺和理解、情感和思維、意識和無意識相互交融,共處於興奮狀態下所獲得的既能恰當地寄託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發延展的知覺表象,它只須抓住那些能喚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徵,便能以一種洗練,含蓄的形式,給人以強烈的情感上的影響,使景物的特點和人的情懷自然地結合起來,從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悅或為之動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