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多一點勝算……就得在學習中磨練(圖)


沒有不委屈的工作……每個人都是在錯誤中學習,讓自己下一次多一點勝算罷了!(網路圖片)

Joe在26歲的時候,有段時間在西澳大利亞隨著船隊出海捕撈漁產,和Joe同船的亞洲人還有另一位韓國人,當船長告知我們,在船上,每個人都要輪流烹飪所有船員的餐點,韓國人驚訝的跟船長說,我不會煮飯做菜。

船長傻眼了,竟然有人活到25歲了,無法做飯給自己,這樣的人如何在社會闖蕩生活。

後來Joe私下和韓國人討論,原來韓國人和臺灣年輕人類似,一路唸書念到了大學,甚至是研究所,畢業後在韓國無法進入三星謀職,於是跑到澳洲旅遊打工,出社會以前,他根本沒有學過烹飪,不要說煮給整船的人餐點,就算煮給自己也沒辦法,他只會專業領域的知識,但出社會後才知道自己對科技業興趣缺缺,過去所學的知識在船上都派不上用場。

先出社會再返學校進修,實務經驗扎根事業蒸蒸日上,Joe在船隊時訪談過船上的機組人員和漁夫,甚至是船長,他們在澳洲大多是中學畢業就出來社會工作,然後經過數年的磨練,逐漸找到自己喜歡工作,就在海上長年工作,船長因為對漁業真的非常有興趣,而且工作數年後,對各種海中生物、洋流、航海技術、天候判斷愈來愈熟悉,例如撈捕乾貝,他認為魚網可以稍作改良,船上的工作平臺也可以調整,讓工作流程變得更流暢,還可以提高撈捕效率,撈捕的乾貝大小可以控制,避免過度撈補小型乾貝,保護海洋資源。

於是船長回到陸地上,回到澳洲專門的漁業相關學校求學,他發現必須學習海洋生態學、工程數學、氣象學、流體力學、基礎物理等專業領域的科目,但他只有中學畢業,只好從高中念起,加強數學能力。

他回憶求學的過程,因為他有實務的經驗,所以學習非常快速,而數學和物理幫他把許多概念數據化,他可以更具體的掌握漁業相關的機械改良,一路念到大學畢業,最後又回到船上,他擁有完整的漁業知識和實務經驗,他的漁船漁獲量年年增加,於是購買新船,有了船隊,他需要經營多艘船的事務,還有岸上的工廠管理,瞭解漁貨市場價格,知道那些季節應該撈捕什麼魚貨,才有機會在適當時機賣到好價錢,於是他又回到學校,進入研究所學習商業管理,學習更多團隊管理的學問,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後來Joe離開船隊,經歷餐廳二廚、蔬果工廠、房屋裝潢等不同產業,發現廚師、工廠廠長、裝潢師傅都有類似的求學經歷,幾乎都是初中畢業,15歲左右就出社會工作,

然後20歲左右回到學校進修,25〜30歲再度回到職場,逐漸成為管理階層,而沒有經歷高等學校進修的人,則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工作,慢慢成為資深的員工。

反觀臺灣:學用落差,求學像無頭蒼蠅,把澳洲的經驗和臺灣相比,臺灣許多年輕人幾乎都是從小一路求學到高中或大學,後來廣設大學以後,幾乎人人都念到了大學,大多數年輕人都是23歲才進入社會工作。

2008年以後,碩士和博士數量大增,年輕人就業的年齡更晚了,而且進入職場後,工作內容和學校所學通常不相容,兩者和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又有很大的落差,但臺灣職場重視學歷,所以又很難立刻轉換到其他領域求職,只好硬著頭皮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上繼續熬。

臺灣很多年輕人或同事都有類似的經驗,大多數的人並非真的喜歡讀大學或研究所,而是因為害怕出社會或者不知道下一步要做啥,只好在學校唸書,但求學必須要有目的,有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例如上述的船長例子,他知道要學習那些知識來學以致用,但許多年輕人在學校不知道自己所求為何,不曉得當下社會的產業動向,市場真正需求,只認為持有高學歷,未來有較高的機率可以找到好工作,沒有一個發展主軸,能畢業最重要。

事實上,這樣的心態,不管怎樣學習,都是無頭蒼蠅浪費時間,因為那樣的求學沒有目的,就算有好成績也不踏實,只是在應付交作業,拖完時間得到學歷文憑,到職場上很可能無法和所學技能銜接上。

在這樣的前提下,縱使年輕人有高學歷,但依然無法發揮所學,而且還沒進入職場以前,又如何得知自己對該項工作有興趣,所以根本問題在於,年輕人搞反了求學和工作的順序,應該先進入職場,然後試著找到自己所喜好的工作,然後才進一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求學,帶著實務經驗和學術知識融合學習,如此一來,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