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國企)一直以效率低下、管理僵化、無度圈錢、過度舉債、高管「與國際接軌」的高薪、腐敗叢生、定期製造「下崗潮」等等被國人所指責,最近,地產央企們的表演更讓人匪夷所思。
習、李政府對地產行業的總體政策是「去庫存」、「不走過去增加貨幣發行量、強刺激」的老路。然而央企們卻公然背道而馳,在一、二線城市高價拿地,上演了新一輪的「地王」大戰。
6月2日下午,深圳龍華上塘商住地加冕新一代「地王」,被央企中國電建集團和廣州方榮房地產有限公司聯合以82.9億元的高價拿下,地面價高達56781元/平米。
此前一天,有7家央企參與競拍的上海寶山顧村地塊,最終被隸屬財政部的信達地產再造「地王」,這也是該公司一年內造的第七個「地王」。2015年7月至今,信達地產通過公開招拍挂新增10宗地塊,其中7宗是地王,分布在廣州、合肥、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線二線城市。
2016年前5個月,信達、華僑城、招商、中國電建、魯能集團、葛洲壩、保利、中鐵、中冶等央企共製造出15幅「地王」。
為何說地產央企的所作所為匪夷所思?
一、公然與習、李現政權作對。習李當局認清了過去十多年維繫的「房地產拉動模式」對中國經濟史是危險的,以「權威人士」的名義表態「不走過去增加貨幣發行量、強刺激」的老路。央企們卻反其道行之。
二、無視經濟規律。宏觀經濟萎靡不振,央企繼續締造泡沫;一線城市房價畸形過高,導致大量企業外遷,人員外逃,嚴重影響著這些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央企們卻繼續製造「地王」;綁架銀行體系,一但泡沫破裂,銀行埋單,全民埋單。
三、只考慮公開市場搶地皮,搶起來不問價,有地就搶,逢舉必應,「麵粉貴過麵包」。
信達和水電系買地的風格是這樣的:只去公開市場拿地,不怎麼使用並購或者是舊改。拿地基本不問價格,不管多少錢,就是要拿到,一看到有人舉牌就立馬應價。如果是像深圳這樣的招投標,也會開個比第二名高出10億元的天價標,讓對手跟不上。
四、舉牌活躍的,房地產都做得不怎麼樣,買地的錢都超過了全年銷售額。
製造「地王」的,只有招商地產和保利地產是去年銷售額在500億以上的大地產商,剩下的大都是200億和以下的,好多連百億俱樂部都沒進。
像2002年進入地產行業的信達,去年才闖進百億俱樂部,但1年買地王花了350億。電建2007年進入地產,去年銷售額是202億,但在土地市場上拿地眼睛都不看。
拿常識理解,沒有任何企業會這樣不顧成本的做一筆投資。就算是boss瘋了,也不會一直瘋。這些央企無比活躍的拿地行為,是「反市場」的,沒有商業邏輯可言,他們根本不是基於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用企業常用的投資法則根本無法解釋這一系列的瘋狂行為。本質上說,他們創造的地王價格,是對全民的綁架,毫無理由被拿來當做房價的參考。
這種不基於市場規律而產生的地王也變成推高房價的加速器,實質上是對民眾的綁架,是把民眾放到火上燒烤。
為何出現這種局面?是腐敗勢力有計畫的對習、李當局實行「經濟政變」嗎?那到未必。真正的原因是「央企」天然的中共基因---「央企領導」是「上級」指派的官員,不是企業家,更不是股東選舉出來的「董事長」。他們只會對「上級」負責,對自身的權力負責,對自身貪腐的機會負責,不會對股東負責,更不會對人民負責,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負責。
他們瘋狂行為簡單的解釋:
1.在「央企重組」的大背景下,各個央企背後的水電、鐵路、有色、財政部、軍隊等等各方勢力誰也不願意放棄「地產行業「這塊肥肉,不計成本的拿地,在未來「重組」過程中處於有利的地位,以免被吞併,失去現有的權力。
2.大筆的「資金運作」,相關人士才有「撈得好處、撈得實惠」的機會。
3.滿足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
中共的基因不去除,央企(國企)就會一直扮演禍亂中國經濟的角色,無論怎麼改革怎麼重組都一樣,治標不治本。唯有民間資本獲得國有企業的經營權,董事會真正的為股東負責,國企的病才能根治,中國的經濟才能真正的良性發展。這其實意味著中國政治制度層面的「去中共化」,其基礎是中國人頭腦的「去中共化」。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央企 禍亂 中國經濟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