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央企炒房,民企實幹墜冰窟…

【看中國2016年06月16日訊】2016年5月,中國大陸地王頻出,樓市一片火熱。杭州地王、上海地王、北京地王、深圳地王短短時間內迅速出爐。在它們引領下,中國房市成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賭場!

有人層層深入挖掘,發現所有地王背後都有個「央企乾爹」!說明一個嚴重問題,2016年已經是歷史上地王最多的一年,央企炮製的「地王年」——他們製造了半數以上的地王。

2009年,中國就曾上演過一輪央企拿地的高潮了,當年的主角是中化旗下的中化方興地產。但我們要探究的是:為什麼是在今年,地王又密集的出現了?央企又瘋狂搶地王了?

流行觀點是這樣:央企拿地王是因為貨幣超發,手裡錢太多成本太低,又無處可去。或者,央企是為國接盤,製造經濟繁榮的假象。如果真的為國兜底,他們應該只去那些房子賣不掉的三四線城市,既可以去庫存,又可以緩解地方債,多好的事,而不是全擠在樓市已經過熱的一二線城市。這背後的真相可不是那麼簡單。

先來看看今年頻頻製造地王的央企們,都有什麼特徵。

1、地王的誕生著基本都在「21家」陣營,「水電系」尤其活躍。頻頻製造地王的央企,基本都在國資委當年明令允許的「21家」地產央企之列。就是說,都是有「房地產牌照」的。

插播一段歷史:2010年3月,國資委明令:16家央企可將房地產作為主業,其餘78家將逐步退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退房令」。到2011年,增至21家。

這份名單中包括:中國建築國際工程總公司、中房集團、中化集團、中冶集團、五礦集團、保利集團、中糧集團、葛洲壩集團、魯能集團、中國電建等。他們的身份都是響噹噹的央企,背後有國資委撐腰。

在「21家」裡面,最活躍的是水電系,魯能、電建、葛洲壩成「地王買手」,今年已在深圳、南京、蘇州等城市花掉300多億,搶了10塊地。簡單說,今年以來的央企地王現象中,是水電系的天下。

2、這些央企不差錢,搶地不問價,有地就搶,每次都是麵粉貴過麵包。

他們的搶地風格是這樣的:拿地基本不問價格,不管多少錢,就是要拿到,一看到有人舉牌就立馬應價。如果是像深圳這樣的招投標,也會開個比第二名高出10億元的天價標,讓對手跟不上。所以,每次他們都會把地價搞比周邊房價高,麵粉貴過麵包眉頭都不皺一下。最後蓋出的樓房價格那麼貴,皺眉頭的是買不起房的老百姓。

3、這些央企地產做得太一般了,詭異!買地的錢都超過了全年銷售額。

看這些地產央企的排名,能嚇死你,什麼時候他們玩地產靠過錢?2015年的銷售額上500億的只有中海、保利、華潤、招蛇,剩下的大都是200億或以下的,可是就是這樣稀爛的業績,他們也敢搶地。

拿常識理解,沒有任何企業會這樣不顧成本的做一筆投資。這些央企無比活躍的拿地行為,是不正常的,是沒有商業邏輯可言,他們根本不是基於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本質上說,他們創造的地王價格,是對全民的綁架。因為,這些地產央企頻頻製造地王,真相是為了自保,而不是什麼為國接盤那麼偉大。

為什麼說央企拿地王是為了自保,而不是為國接盤?這個變化就是:去年以來包括地產在內陸續發生的史無前例的央企整合大戲。

2015年,國資委共推動了6對12家央企的重組整合案例。包括南車和北車合併組成中國中車,外運長航整體並入招商局集團,以及6月2日剛剛召開重組大會的中冶集團整體並入五礦集團等等。

不僅僅是地產央企內部的自我重組,還包括央企之間地產業務的重大重組。大家都只關注了「去庫存」,但少有關注中央關於「促進房地產業兼併重組」的表態,隨後地產央企的重組此伏彼起,央企各地瘋狂的製造地王。

例如,招商局集團推動蛇口工業區與招商地產合併,組建市值趕超萬科的巨無霸——招商蛇口,僅在前海蛇口自貿區就有土地面積500多萬平。

再比如,中海地產310億併購中信地產25城2400萬平米土儲,中信剝離了地產業務,中海地產土儲超過6500萬平,超過萬科。這是央企之間地產業務的重大重組。

前一陣子,又傳出中糧集團剝離旗中糧集團,接盤者可能是招商蛇口。

這些都宣告著:在2010年之後的6年裡,新一輪的地產央企重組正在拉開帷幕,而且,這一輪重組,是中國房地產史上前所未見的。這樣的重組大戲,實質就是由政策主導的「地產央企內部的大魚吃小魚」。除了那些已經做到了千億規模,或者是擁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地產央企,只有他們可以擁有主動權外,剩下的分分鐘有被合併重組的可能。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地產業務做的不好,規模太小,或者沒有競爭力,都有可能被別的央企吞併,弱肉強食,誰都不想輸。所以央企們爭先扮演樓市最瘋狂的玩家。為了不被重組掉,為自己保留「房地產牌照」增加一份籌碼。

很大概率,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地產央企,在今年以來瘋狂的拼搶地王的直接原因,不是為了什麼為國接盤,也不是因為錢多手痒,而是為了:不被更強大的央企吃掉,以及在互吃的過程中能夠有主動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越是地產業務規模小的央企,拼搶起地王來反而越凶猛,完全無視自己的能力。因為越是規模小,被吃掉的可能性越高。而且,頻頻拿地王,也更能向上層傳遞出「我在專心做大房地產」的效應。他們拿地,更多隻是為了自己在可能發生的重組中增大贏面。為什麼搶地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是因為這裡的樓市更安全一些,即便是買貴了,也有可能翻本;而到三四線城市去搶地,買到超出市場價格的地塊,等於砸到手裡了。

也許等不了多久,新一輪的地產央企陣營又新鮮出爐了!它們不管不顧的製造地王,只會使樓市的麵包價更貴,老百姓更加買不起房。結局就是這些央企變成變成推高房價的加速器,讓商品房更加快速的「豪宅化」,普通人更難買得起房子,而假如未來的市場發生了調整,那麼誰來承擔央企們製造的虧損呢?依然是「為國接盤」的老百姓。

只能祈禱,這些瘋狂製造地王的央企們能理智面對市場,適當地收手。

中國經濟現在是冰火兩重天:樓市一路高歌,央企瘋狂囤地;製造業卻失去生機,如墜冰窟。

有一個數據非常重要,它堪稱「讓高層最為憂慮」,這就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第一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卻從去年底10.1%猛降至5.2%,遭遇近年來罕見的斷崖式下滑。

出口訂單風流卻被雨打風吹去,內銷訂單更是淒慘,工廠機器沉寂,馬路貨車漸稀。目前,大家都不敢投資,因為找不到投資機會。由此引發眾企業家紛紛感嘆:炒房興邦!實體經濟陷入凋零。

隨著松下、夏普等企業回遷日本,幾個全球知名製造企業又集體唱起了「離歌」。

5月30日,全球照明市場第一照明品牌「飛利浦」,由於經濟下滑,成本上升造成業務惡化,經營困難,不得不關門歇業,不再進行任何生產——飛利浦照明深圳工廠關閉:深圳,再見!

富士康逐步撤離大陸,在印度建百萬人工廠:5月10日,報導稱,富士康有意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買下1200公頃土地,將投資100億美元建新的製造廠全用於生產iPhone。據悉,富士康計畫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設10至12座工廠,超過1百萬員工。

5月21日,蘋果CEO庫克表示要將現有的蘋果生產線和服務都搬到印度市場。

中國大陸房價變態的高、物價飛漲、稅收高,人工成本是印度3倍多,越南的4倍多,已經導致很多企業不得不撤離,富士康如果撤離大陸,蘋果生產線可能全部轉移印度、百萬人工作崗位,成千上萬供應商將如何應對?

除了上面所說的企業外,華為總裁任正非也感嘆: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工業用地了。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既然要發展大工業,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工業就發展不起來。未來二、三十年將是智能社會,如果資本大規模雇佣「智能機器人」,西方製造業有可能重回低成本,產業將轉移回西方,中國將空心化。

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

其實,任正非也是有感而發。在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龍崗,今年前兩個月房地產投資額佔固定資產投資的74%,而製造業投資則大幅萎縮,同比下降60.4%,佔固定資產投資之比僅為5%。

目前的高房價已經導致了企業的高負擔,各種租金成本極其高昂,中小企業和創新型科技企業很難承受。可以說,連華為這樣的公司都已感受到資產價格上漲對公司的衝擊,估計在一線城市,沒有多少公司不被壓力困擾。

這個年代,高房價逼迫所有人都想做房地產,高房價逼迫所有人都想去炒房,很少人、很少企業靜下心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這無疑是對實體經濟的一個重大打擊,是對全民創業的一個質疑。

如果不能維持利潤,企業不可能永遠虧本生存,這關係到中國千家萬戶的就業大事。中國振興還需要靠發展實體經濟。

中國面對著高漲的房價,以及央企地王不斷波濤洶湧的助推,我們更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實體經濟才是是中國經濟的強大的基石,房地產經濟難以扛起中國經濟的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佚名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