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錢乃身外之物」。因為佛家認為,財富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迷滅本性的誘因之一。故而佛家提倡佈施,將錢財施舍給他人。儒家也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更須「用之有道」。君子散財而不積財。
古人認為,散財可以造福,可以轉災禍為福分。民間亦有「破財消災」、「破財擋災」、「吃虧是福」的說法,比如花錢幫人、助人,做善事等等。
《命相真諦》記載了一位口德相士的故事。江西風水先生孫永,通曉易數。當時御史田公在本籍閑居,住宅旁邊另有一座宅院,有狐狸作祟,長時間無人居住。御史親自禳祝而沒有效果。一天延請孫永占卜。天已經晚了,御史讓孫永就住在旁邊的宅院,並且讓家人深夜暗中觀察,聽到樓上悄悄說話:「口德相士,神明護佑。現在住在這,不可以侵犯。」御史第二天不說明原因,令孫永移家眷住在裡面。又聽到悄悄的說話:「口德相士長期住在這裡。我輩應當遠避。」於是都散去了。御史徐徐叩問原因,孫永尋思良久,說:「我掌握此種技能,看見相貌應當窮困夭折的人,就勸他積善以通達天意。運氣正趕上敗惡的人,就勸他散財來造福。很多人都聽了我的勸說,轉了災禍為福分。三十年如一日,難道是因為這個?」御史憬然醒悟說:「先生以小術留心勸人,能感通異類。它們原來是敬重德行而不敬重爵位啊。我很慚愧。」於是替孫永的兩個兒子納諫。後來孫永的兩個兒子都得到鄉薦,出任官職。孫永享年八十歲。
歷史典故還留下很多積德改命和積善之家的故事,足以引起現代人思考了。
當我們為錢而計較裡,那一定是動了利益之心。大蓋一個人的利益之心,在富有時容易慷慨,而當時貧困則容易拮据。《呂氏春秋·論人》中,識人講究八觀,所謂八觀六驗,是指國君從八個方面、六種途徑觀察、考驗人臣的方法。其中:「窮則觀其所不受。」就是說,即窮困之時看其是否不受非分之財。這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心志的時候吧。
當我們為利益得失而苦惱時,我們顯然忘記了古人的教誨。古人說,「黃金當糞土,仁義值千金」。其實,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的,都是自己的福份所至,一分不會多,也一分不會少。人們常說「前世修來的福份」,怎麼修?就是做個仁義之士,多行善事多積德,利益眾生,廣積功德。
當我們自私自利、傷害別人,害怕自己失去、患得患失時,我們顯然忘記了古人的智慧。其實,年齡大一些的、經過世事的人都知道,人生中健康、平安最為重要。這是精神層面的需求,對物質上的要求反而看得輕看得淡了。中國人講究「福祿壽禧」,這不僅僅指「五福」之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尚書·洪範》)。「福祿壽禧」被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四位神仙。道教宮觀有專門設立的福祿壽三星君殿,或單獨供奉壽星。喜神在民間諸神中,形象較為少見。但舉行婚禮時擇定方位,新娘上轎時,轎口必須對準喜神所在方位少停一刻,稱「迎喜神」。另外,和合二仙也是喜神。舊時民間常挂和合二仙的畫像,取「和偕好合」之意,以圖吉祥喜慶。
「福祿壽禧」都是上天注定,說白了,都是自己的仁義道德所至。與其求財,不如修德。明白了「錢乃身外之物」的道理,放下了利益之心,才能不被金錢、權力所左右,才能不會因為利益而六親不識。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