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被包裝後,以投資理財產品的名義賣給百姓轉嫁風險。(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6年01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地方債如「定時炸彈」存在於中國經濟運行的軌道上,並帶來十大問題。今年地方債將再度擴容,新增與置換債券的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現在也出現了一個趨勢,地方債被包裝為投資理財產品後賣給百姓,地方政府達到轉嫁風險的目的。
地方債不斷滾動增多 今年債務超5萬億
2015年是中共政府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改革的第一年,一年之內完成高達3.2萬億元的地方債置換,但更大的壓力恐怕還在後頭,2016年將繼續擴容。
所謂置換債券,是指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在銀行取得的存量貸款。但這只是一個暫緩危機爆發的方案,對於根本問題並未解決。
據財政部測算,每發行1萬億元置換債務,可為地方政府每年節省利息支出約500億元。地方債務置換雖有利於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但卻給銀行帶來了巨大債券供給壓力,甚至對金融債和國債形成擠出效應。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新增地方債券額度6000億元,置換債券額度3.2萬億元,全年地方債發行總規模達到約3.8萬億元,比2014年增長8.5倍。
各個機構對2016年地方債發行規模的預測略有不同,但各機構預測的數據都超過3萬億元,如招商證券的預測為3.4萬億元-4.2萬億元、中金公司預測為4.5萬億元-5萬億元、光大證券則預測高達5萬億元-6萬億元。
地方債如「定時炸彈」有十大問題
去年底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地方債調研報告,認為有十大問題從而敲響債務警鐘。
1、存量規模大,債務增長快;2、對新增債務需求仍然較大;3、變相融資。有些地方採取地方財政與銀行、國有企業等合作成立基金的形式,這類基金運作中行政色彩較多,投資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
4、現行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財力普遍不足,財政平衡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越到基層困難越大;5、地方存量債務利率普遍較高,據估算各級地方每年利息支出就達近萬億元,有的地方甚至連債務利息也無力償還,有的地方已經連續幾年出現逾期債務。
6、國家決定對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實行限額管理,但對如何確定限額僅有原則性表述;7、舉債機制存在隱患;8、或有債務風險。除已經統計的融資平臺等或有負債外,社會保險欠賬、國有企業歷史遺留問題等也可能轉化為政府債務,調研中還發現個別地方甚至通過舉債來發放養老金。
9、問責機制沒有有效建立;10、由於置換債務的期限大都在5年以上,一些地方對債務償還問題尚沒有緊迫感,只希望能夠將全部存量債務進行置換,甚至出現了「地方債務已不是問題」的思想傾向。
地方債成投資理財產品 風險正在轉嫁給百姓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曾表示擔心地方債、銀行壞賬的問題。茅於軾稱,因為中國的金融系統不像是西方銀行都是私人辦的,出了問題就要自己解決。而中國的金融系統老闆是政府,所以出現了問題一定會衝擊金融結構。
現下也出現了一個趨勢,地方政府將地方債包裝為投資理財產品後賣給百姓,達到轉嫁風險的目的,而操縱這一過程的是地方政府、銀行和信託公司等共同合作。
首先,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通常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控制的城建開發公司等融資,這些公司因為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一成立就帶著政府項目。這些融資平臺通過銀行進行貸款,對於有政府背景的公司,銀行自然全單照付。
接下來,銀行將這筆債權轉賣給信託公司,而信託公司要做的還是將債權轉賣出去,這樣銀行和信託公司就都沒有風險了。銀行和信託公司這樣做是因為它們都知道,給地方政府貸款多半是有去無回。
信託公司把債權做成理財產品,然後信託公司再委託銀行進行代理銷售,買主就是老百姓。實際上等於最終是老百姓成了地方政府債務的債主,也成了風險承擔人。
一旦風險發生,各方開始推脫責任。老百姓若要打官司,但是地方法院、銀行、信託公司、城建公司與地方政府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鏈。老百姓最終投訴無門,這也是近幾年群體維權事件越來越多的原因。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