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1月07日訊】現在,中國國內商品房待售面積6.8億平米,並且以每個月2000平米的速度逐漸遞增。如果按照一套房子80平米計算,大概可售房屋850萬套。大概能解決個幾千萬人的居住問題,其實數量也不算多,但問題是大家都有房了,而且在二三線城市,很多人手上都已經有個10套8套了,6.8億平米也僅僅是新房面積,加上龐大的二手房存量,這個數字可能乘以5-10倍。所以,要把這些房子都賣了,中國經濟才會好起來,否則房子擠壓鋼材就擠壓,水泥也被擠壓,家電、建材都被擠壓,一切的一切全都壓力山大。這個思路是沒錯的,現在的問題是:怎麼去庫存?
經過2015年全年的努力,中國的樓市庫存不但沒降反而越來越高,一些朋友想把老家的房子賣了,換到一線城市,也已經開始實施了這樣一個「偉大的」計畫。不過無奈的是,老家的房子(二三線城市)賣了幾個月也賣不出去,因為根本沒有買家關注。我們現在提出的思路是讓農民進城,賣給農民,但三四線城市的福利太薄,農民沒什麼興趣,還不如在家有土地靠譜。至於什麼降息、補貼政策,更是給樓市加槓桿,第一收效甚微,第二風險巨大,如果你把首付比例降到0,相信房子可以賣出去了,但問題是美國都扛不住的次貸危機,中國有可能嗎?當然還有人提出,比如北大的姚洋教授說,國家發債把房子都買回來,然後給農民。這一政策可行,開發商肯定會低價賣給國家,但問題是發債是要還的,農民拿到房子怎麼產生收益,怎麼還錢?我們國家債務比例已經很高,在美元加息的背景下已經事實上已有巨大隱患,地方債已經連利息都付不起了,還拿什麼信用去借錢?
其實,去庫存是各行各業天天都遇到的問題,一點都不複雜。飯館今天的飯做多了怎麼辦?晚上搞特價唄,原來30的菜,賣10塊虧本賣,不為賺錢,只為減少損失;要麼就廚子服務員來個自助餐,全給吃了。菜市場到晚上關門之前,基本上也都是促銷的,特別是放不住的熟食和蔬菜,一幫大爺大媽專門在關門前去搶購。服裝行業也要去庫存,唯品會就是一個很好的去庫存渠道,有什麼深奧,就是奧萊模式,打折促銷唄。原來1000的衣服,打折150元甩賣。只求盡快回籠現金,減少庫存成本,也為新款上市掃平道路。有人說,你說的都是快速消費品,那麼電視呢?汽車呢?生產多了也都是打折出售,2015年年中的時候有消息說,經銷商迫於壓力,寶馬轎車都是虧本賣,只吃廠家補貼和保險回扣。還有IT的電腦,雙十一很多廠家也是低於成本價往外甩貨。所以,既然各行各業都可以甩貨去庫存,為什麼房地產不行?
有人說,因為房地產已經是投資屬性了,所以越跌越沒人買,越跌成交越冷淡。對!這才是正根!房地產現在已經不能算是消費品,而變成了投資品。消費品那部分甩貨還有人買,而投資品那部分,一旦房價下跌,肯定都是賣的,沒有買的。所以有些人的結論來了,國家不能讓房子下跌。這是什麼邏輯,筆者就不清楚了。既然有一部分房子已經是投資品,那就本質上跟股票和期貨沒什麼不同,既然是投資就是風險自擔,你在房子裡賺了錢也不分給國家,而憑什麼在房子裡賭輸了,要國家「托市」呢?至於損失太大,國家不敢讓他跌,這更是一個不成立的話題。既然是投資,那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國家根本無法左右!要說損失大,股市從6124跌倒1664,損失大不大。股市從5000點,天天千股跌停損失大不大?國家盡量托市,但暴跌的結果還是發生了,所以這個完全不以某些人的意識為轉移。
市場經濟就是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了自然要通過價格來調節,供給多了價格下跌刺激需求,從而達到新的平衡點。相反,需求多了價格上漲刺激生產,直到供需平衡。市場永遠在動態調節。而現在房地產的問題在於:供給遠遠大於需求,價格更是早已脫離了實際購買力的支撐。全都靠金融成本倒貸款在維繫生命,這是一個必死之像。三四線城市先走一步,北上廣深價格遲早也要回到5年前(限購之前)的水平。否則,北京上海深圳隨便賣一套房,就能移民美國,並且下半輩子衣食無憂了,誰還會選擇繼續在霧霾裡苦苦的堅守?
霧霾逼人出走,房子正好為移民提供了燃料。自欺欺人的繁榮中,率先醒悟的一些富人,正在帶著財富告別中國。有銀行統計,6成富豪已經移民了,2成富豪在考慮移民。那麼問題又來了,有錢人都跑了,有房的人也跑了。存量房越來越多,財富越來越少,這腦殘的遊戲最後就剩幾個傻子,還玩的下去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