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能達】民國政府的教育方式(圖)


民國時期的課本(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5年12月28日訊】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政府即設立教育部,普及新式學校以便更多人入學和傳授文理並重的的各科知識。尤其是在清末改革派推動下清廷已廢除了科舉制的基礎上,學校的教育目標不在仕途而在於提高人的素質。為了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兒童的創造發明能力,不僅是寓教於遊戲的幼稚園(學前教育)有手工勞作課,而且借鑒德國教育注重培養創造發明能力的經驗,中國的小學普遍設置勞作課,而且隨年級之升而漸增難度,內容不拘一格和就地從易取材,融合科技知識與工藝美術教育於一爐,並遷就兒童興趣而題材多樣,因材施教,教師不越俎代庖而僅作輔導。教師督促學生按時呈交作品供點評與展示,但不作計分,學生不會因勞作這一科目的成績優劣而被決定升級或留級。筆者曾親見兄長們在一節粗竹子外皮上用小刀刻字畫製作的筆筒不亞於工藝品商店出售的文具;更有心靈手巧的女孩子把舊絨布黏在硬紙上剪成貓形,遠望之宛如活貓,令教師喜歡得將這個假貓留置在宿舍窗台上觀賞。由此可見成年人往往低估了兒童的創造發明能力。

1950年後中國大陸的政治因素使得教育漸趨刻板,不僅規定中小學必須採用列入「全國統一教材」的課本,而且勞作課被取消,僅重點學校將勞作當作課外興趣小組的活動內容。由於官方規定採用劃一的教材,不像民國時期各學校可以從不同教材中任選,而且學生在課外閱讀非規定的書刊得以比較不同觀點而避免盲從。例如民國時期不同版本的歷史課本對於秦始皇與隋煬帝的功過評價便因作者而異。這無疑有益於防止思想僵化和增進創造性思維。

國民政府在1950年代播遷到臺灣後,在教學上保留上述選擇自由度,而且允許私立學校存在,學校有自主聘用教師的權力,不像大陸當局那樣取消私立學校,教師由當局統一分配去任教和被調遷。所以,從總體統計值來說,臺灣的學生盲從的程度較輕。1957年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反右派運動」是對于思想創新的嚴重戕害,而這一年蔣中正先生在11月電召極有自由思想的胡適從美國返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同一年12月蔣中正在分別召見中央和地方政務人員與軍事機關考績最優人員時,勉勵他們實踐「新速實簡」的工作精神,砥礪品德,鍛練體魄,不斷求新知,養成創造發展的習慣;而不是像大陸當局那樣在「一切服從黨指揮」的口號下強制貫徹毛澤東出於極度私心而荒謬有害的個人意旨。臺灣能夠率先實行民主改革,這與教育方式中重視創造性較少禁錮思想不無關係。

1970年代以色列以只有阿拉伯多國聯軍人數幾十分之一的軍力,出奇謀取得勝利並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成功地迅速搶救出在境外機場被劫持的人質,令蔣中正先生得到啟發而派遣代表圖前往中東考察,得悉以色列的以少勝多是在民眾普及教育的基礎上信息廣泛情報準確和軍人一專多能,戰術創新。國民政府當即決定寧可中止其他建設項目也要擠出撥款來普及和加強中小學教育,並隨即制訂與實施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方案。幾年後臺灣青年工人的教育程度至少是中學畢業,適應了電子工業等新工藝的質量管理要求,加速了臺灣的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政治上的解禁創新。    「學而不思則殆」,就連中共陣營中的良知代表人物胡耀邦都已覺悟到必須徹底解放思想使民眾煥發創造力而從專制的鐐銬中解脫出來。但願大陸當局今年為胡耀邦恢復名譽的做法成為多年前許諾的「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等的兌現之始。中華民族有幾千年文明史,照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統計,當今世界科技的源頭有百分之七十至九十是中國先民的發明創造。可見中華民族是蘊含著巨大的創造力的。這創造力一旦得到正用和鼓勵,對中國和世界都將發揮極其有益的作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方能達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