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官感舊圖。(網路圖片)
咸豐四年春,曾國藩率領剛剛組建的湘軍水陸大軍,自衡陽啟程,開始「東征」。同時,太平軍西征部隊連克黃州、漢陽、漢口,隨即自湖北進入湖南。三月,兩軍相遇,戰於岳陽,湘軍敗退,曾國藩率師退守長沙,太平軍乘勝追擊,分兵攻佔靖港、湘潭,形成犄角之勢,準備圍攻長沙。三月二十八日,曾國藩派出精銳部隊趕赴湘潭救急,自己坐鎮長沙,擬待收復湘潭之後再度揮師北上。四月初一日,長沙官紳建議曾國藩不必等候援救湘潭的部隊,而應先行攻取靖港;曾國藩以為然,遂於四月二日,親帥四十艘戰船與八百名陸勇,進攻靖港……
咸豐四年(1854)四月二日,曾國藩親帥湘軍水師在湘江靖港與太平軍作戰,一觸即潰,他且羞且懼,眼一閉腳一蹬,跳入湘江,不想活了。欲知後事如何,得講講他投水之前的事。這是他第一次帶兵打仗,也是唯一一次——曾國藩很有自知之明,輸了這一回,以後就不再幹這個活了。出征前,他的兩位幕客,李元度與陳士傑,發現曾國藩偷偷寫好了遺書,他倆很擔心,便對曾國藩說,咱倆跟您一塊去,有個照應。國藩說,你們是書生,不必去,我是統帥,我去就行了。兩人仍不放心,找來章壽麟(其時也是幕客),讓他躲在曾國藩座船的後艙,屆時隨機應變,務必保證曾大帥的人身安全。
於是,當曾國藩投江,章壽麟第一時間從後艙衝出來救人。曾國藩說,咦,你怎麼在這兒?章壽麟有急智,編了句謊話,說,老師你莫尋死,我來,是要報告一個喜訊,我軍在湘潭大勝,先鋒部隊待會兒就往這邊來,局面還能收拾,您千萬不要就這麼死了。曾國藩一聽,此話有理,於是,中止自殺,隨章壽麟上了船。上了岸,湘潭那邊勝敗如何,仍然沒有准信。曾國藩找來章壽麟,再一問,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他很鬱悶,鬱悶到決定再次自殺。他寫了封遺書,將死期訂為四月四日——死前還要辦交接,剩餘多少軍械、多少銀兩,都得交接清楚。辦交接要時間,所以訂好四月四日再死。
其時,左宗棠出城,來安慰敗軍之將,只見曾國藩仍然穿著落水時的袍子,泥巴糊漉,十分邋遢,其人則垂頭喪氣,要死不活,不由得哈哈大笑,說,滌公,目前局勢,「事尚可為」,你要振作。曾國藩兩眼發直,瞪著他,不發一語,只將交接清單及賬冊遞過去,示意左宗棠為他辦交接。左宗棠一看,挽不回心意,便拿出一封信。什麼信呢?是曾國藩父親寫的信。老頭子知道兒子在靖港打了敗仗,專門寫信慰勉,云:「兒此出,以殺敵報國,非只為桑梓也。兵事時有利鈍,出湖南境而戰死,是皆死所。若死於湖南,吾不爾哭也」;老頭用了激將法,說你要是在湖南境內玩自殺,為父的懶得理你。但是,曾國藩犟勁上來了,老父的話也不聽,仍要去死。在傳統中國,一死報國,總算一件好事,圍觀群眾可以勸一勸,實在勸不住,也沒轍。巧的是,在生死關頭,四月三日的夜裡,湘潭傳來捷報,湘軍大勝,不日回援長沙。曾國藩不用死了,不禁感嘆:死生有命,這話真是沒說錯。
接下來,就有了《銅官感舊圖》的故事。十年以後,湘軍平定大亂,曾國藩封侯拜相,湘軍文武也是雞犬升天。按常情,章壽麟——對曾國藩有救命之恩的人——必有回報,而且,他正在兩江總督曾國藩的轄區做知縣,曾國藩幫他一把,實在算不上出格的事情。通常我們都這樣理解,對不對?可是,至死,曾國藩一直沒有關照過章壽麟。章壽麟覺得仕途沒法混了,還是告老還鄉吧。光緒三年(1877),壽麟從南京回湖南,逆江而上,從洞庭湖轉入湘江,途中經過銅官。銅官在靖港對岸。晉代,此地是銅礦,政府在此設官管理,故名銅官。章壽麟泊船於此,畫了一幅畫,就是《銅官感舊圖》。圖畫好後,一百多位近代史上的名人,為這幅畫寫文章,或賦詩,或題詞作曲,密密麻麻整了一大片。章壽麟的兒子將這些序跋訂成四冊,題名《銅官感舊圖題詠》,出版發行。
章壽麟在危急時刻救了曾國藩,曾國藩後來發達了,但他沒有給章壽麟提供任何回報,大家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呢?《題詠》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每一首詞,都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先看章壽麟自己怎麼說。他寫了自序,云:
秋風乍鳴,水波林壑尚隱隱作戰鬥聲,彷彿公之靈爽呼叱其際。因不禁俯仰疇昔,愴然動泰山樑木之感,故為茲圖而記之。以見公非偶然而生,即不能忽然而死。且以見兵事之艱,即仁智勇義如公者,始事亦不能無挫,而挫而不撓,困焉而益勵,垂翅奮興,則固非公之定力不及此。至於大臣臨敵,援桴忘身,其為臨淮之靴刀與蘄王之泗水,均各有其義之至當焉。
壽麟獨立湘江,看西風吹動秋水,林木山谷呼呼有聲,彷彿又看見當年曾國藩在這裡指揮作戰的情景。想想過去,看看現在,不禁有「泰山樑木之感」(語出《禮記》,是說偉人逝世就像泰山崩塌,棟樑折斷,令人傷感)。因為傷感,壽麟就畫了這幅圖。他要通過這幅畫,表達「公非偶然之生,即不能忽然而死」的意思。即謂,曾國藩這等人,天生就是要平定這場大亂的,既有天命,那麼,他的出生絕非偶然,同理,他的死亡也不能忽然。老天一定會讓他把事情幹完了,在適當的時候才讓他謝幕。他不會死於靖港,即算我不救他,他也不會死,總會有人救,甚至天神顯靈,護佑他,也不是沒可能。壽麟很謙虛,不居功,這是他要表達的第一層意思。
其次,戰事艱難,即如曾國藩這樣仁智義勇的人,也會受到挫折。而曾國藩很有定力,受到挫折,他不屈不撓,陷入困境,他更加奮發。曾國藩成就功業,並不是因為我救了他,而應歸功於他自己的超常定力。至於「臨淮之靴刀與蘄王之泗水」,是用典。臨淮,指唐代名臣李光弼,蘄王,指宋代名將韓世忠,他們身為主帥,都在戰事不利的時候抱有以身殉國的決心。壽麟以李韓的案例,想要說明,曾國藩也如前代名臣一樣,具有敗不辱身的決心,他跳湘江,絕非作秀,而是「義之至當」。
如此,就是章壽麟對此事的看法。此外,他沒多說一個字,去抱怨自己浮沉低位多年而未得到曾國藩的回報。
章壽麟固然姿態高,但是,天下悠悠之口,意見決不能一致。我們也該瞭解他人如何評論此事。最有看頭的,無疑是左宗棠的評語,他是當事人,又是與曾國藩齊名的人。不過,在介紹左宗棠如何評論之前,得先介紹李元度的序文,因為左宗棠的評論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李文的回應。
李元度的核心觀點是,章壽麟「不言祿,祿亦弗及」。這是用介子推的典故。春秋時,介子推盡心國事,不求回報,最後,還真就沒有回報。人們說這個故事,一般都用於諷刺,諷刺介子推的主公太薄情。李元度把這句話用到章壽麟身上,也就是在諷刺曾國藩的薄情與矯情。曾國藩為什麼不給章壽麟回報呢?因為,曾國藩認為章壽麟救人是私恩,若以公家的官職或者資源去回報私恩,那不合適。以此,曾國藩為了保持自己高大光輝的形象,故意不去回報。這是矯情,也是薄情。此即李元度的意見。
再看左宗棠的評論。左宗棠對曾國藩一生的事業沒有任何敬意,認為曾國藩的事功不過爾爾,但是,他對曾國藩的人格精神很尊重。左宗棠說,曾國藩不死於銅官,很幸運。然而,就算死在銅官,又如何呢?難道說,曾國藩一死,將來平定江南,戡定西北,就沒有人幹得成了嗎?「殆不然矣」。因為左宗棠自己做成了一樁曾國藩沒有做的大事,所以他敢這樣說。曾國藩之死與不死,既然不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情,那麼,章壽麟有沒有救他,不也不是多麼重要的事嗎?當然,左宗棠是以數十年的戰爭歷程與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得失作為背景來談曾國藩的自殺,站得高,看得遠,所說的話自然不近人情。而對章壽麟沒有得到回報一事當如何看待,他說,一些人,如李元度,議論此事,竟說「不言祿,祿亦弗及」,這就錯了。曾國藩早將死生得失置之度外,他是立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人。章壽麟救他,是事實,但要說救了他就因此為曾國藩的人生增添了什麼,那不是事實。章壽麟救曾國藩,對於目前局面的形成,對於未來歷史的評價,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曾國藩有沒有回報,章壽麟要不要回報,討論這些,都是沒有格調的事情。不說也罷。
此外,王闓運的題詩值得玩味,他說:「時平始覺軍功賤,官冗閑從資格磨,馮(通憑)君莫話艱難事,佹得佹失皆天意。」意謂,在和平年代,曾被戰爭破壞的官僚系統恢復了活力,按資排輩的老規矩又回來了,血汗戰功不再是晉級陞官的保證。因此,章壽麟也好,其後人也罷,皆須認清形勢,不要抱怨「祿亦弗及」。此一時,彼一時也,世情就是如此。至於「佹得佹失」,則可理解為,章壽麟固然沒有得到回報,然而,曾國藩封侯拜相,難道就算得到了回報嗎?曾國藩臨死,不也深有感觸的說「不信書信運氣」嗎?一切都是天意弄人,大家都差不多,都不過在時代運命的大海上隨波逐流。這是王闓運的解釋。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