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翻閱歷史資料,再次回看戰爭帶來的殘忍景象令人心情沈重,若將中國歷史這本浩瀚如海的書再往前翻閱,回到千年之前的春秋時期,若那場反法西斯戰爭擁有春秋時期貴族軍人的雍容儒雅的氣度,絕不會落得如此慘痛。
話說,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春秋時期,軍隊素養之高歷代不可比,戰爭之美堪比現在體育競技賽上的體操項目,隨軍擊鼓的陣列猶如08年奧運會上的開幕式般富有藝術性······(反正誰都沒見過,隨君想像夢迴春秋)。請聽,春秋戰爭是這樣打的。首先,不能趁人不備隨便發動戰爭,不然終身揹負不仁不義的罵名,即便你是國君要隨意發動戰爭是會被眾人鄙視的,甚至連種地的老伯都瞧不起你。
我們知道古人有「宣戰」這回事,春秋時期戰爭之前,需要給敵國寄去「下戰書」,道明要打他的理由,如果在國君去世或天災飢荒年間不可宣戰。敵國在瞭解戰由之後,同意戰爭,寄回下戰書,約好時間地點,大致云「哥們,xx月xx日我剛好有空,就那天比試比試好了」。正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大吉之日,雙方國君帶領軍隊來到郊野,通常是兩國交界處,兩國君主各自在戰車上問候「哎,我說老兄,你準備好沒有?」,「準備好了!」,「那我們pk吧!」,幾句寒暄之後下令排好陣營擊鼓,沒錯,要把列隊排漂亮了且擊鼓完畢後才能開打,如果軍鼓沒有擊完儀式未畢你就開打那也是要被種地阿伯歧視的。好吧,這到底是要打戰還是開party呢,不管了,再看都是如何打戰的。
曾經,晉楚鄢陵之戰中,晉軍主將郤選好「配對」(春秋時期打戰是一對一,選好對手再打)後打著打著突然看見楚王,而且看到三次,每次都停下手頭戰事脫帽行禮,楚王看這個小夥子很懂禮貌心裏暗爽,當即令人送去一把弓給他,郤豈敢接受,萬一被晉王看到肯定會被屁股的嘛,於是再次停下戰事給楚王行禮去了,此時此刻的郤內心是崩潰的,沒準兒在埋怨楚王那老兒吃飽飯沒事干礙事兒呢。話說回來,春秋的戰士雜生死之際仍然風度翩翩,如此注重禮儀,真謂君子也。
一次晉國與楚國(打戰打出感情了的節奏)交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怕了,戰場上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著不動(春秋時期打戰用戰車,不用馬車或雙腳著地打)。跟他「配對」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來,在他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說「哎呀,你個笨球,我來幫你弄一弄。」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五十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著楚國戰士招手說:「楚國的兄弟謝謝啊!」(當時逃兵跑出五十步便不再追,比如正有「五十步笑百步」之說。
春秋時期的這種打戰方式看似隨意,其實不然。春秋時期注重「禮節」,用兵打戰注重的是「形式禮儀」,目的是「威懾」而不是「消滅」,所以那個時期若有士兵受傷要立馬停止戰爭,待士兵療傷後再議。儒雅的戰爭僅存於春秋或追溯到更早,時間早到何時此處無考究待查,戰國開始戰爭與我們現在的戰爭概念略同,以「消滅」為目的,具摧毀力。為何春秋戰爭如此特別?與當時的貴族強盛有關與士兵素養有關。春秋時期是貴族政治和貴族社會,與戰國專制統一的絕對君主制度不同,貴族之間「禮尚往來」,每個人都受到良好教育,國與國之間矛盾不超滅國之仇。再者,在那個貴族年代沒有民兵一說,奴隸不參軍,軍隊由貴族組成最低級別也是「士」,國君親自出戰,所以晉惠公才會被虜,也就是說每條命都很貴,隨便殺一個都是龐大貴族家族中的一員,得罪不起。到戰國時期因戰爭頻繁,向民間徵兵,貴族與匪民同為兵,殺戮無數,無禮儀可言。另一重要的原因,春秋時期,貴族教育文武不分,每位男子以當兵為榮耀,不能當兵為恥辱,即便春秋末年的孔子也知曉武事,《論語·述而篇》論孔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可見孔子也是會射獵的。而此後,文武的教育是分開的。
像法西斯那樣侵略的戰爭在中國的春秋時期是眾人皆恥笑的,種地阿伯都會鄙視它。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