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壞消息為何較引人注意?(圖)

 2015-06-01 00: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如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網路上充斥著暴力、凶殺、災害等負面新聞;微信、微博上轉發最多的總是「自來水驚現避孕藥」、「逛商場當心人販子」等謠傳;朋友聊天,話題也常會不由自主地轉向誰家出了大事、誰的婚姻出現變故等壞消息。中國人似乎患上了「壞消息綜合征」,眼中好像被裝上一層濾網,只看得見壞消息,而對好事置若罔聞。

孫濤是一名網站編輯,每天要花很長時間瀏覽新聞網站和微博。最初,他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分析、轉載。但不知從何時起,他一看到負面新聞,就能激起無數憤世嫉俗的激昂陳詞。看到公交縱火的信息,他憤怒地指責嫌疑人「自己死還要拉墊背的」;看到高速公路連環追尾事故,他又抨擊「大多數司機都不守規矩,全該回爐重造」。他曾試著不去關注,但還是會被各種負面信息吸引,不自覺地評論、轉發。

2010年,美國尼爾森調研公司發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中國網民最喜歡發布負面產品評論,而且發表負面評論的意願超過正面評論。約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願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為41%。

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壞消息總是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首先,人們在潛意識裡喜歡扮演一個被逼無奈的受害者,看到壞消息時,人們就會覺得,「社會這麼不完美,處處是危機,處處不公平,所以我混成現在這個樣子,不是能力差,而是大環境不好」。

其次,「比壞」心理在作怪。去年有一句網路戲言流傳很廣——「知道你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當今社會每個人壓力都很大,生活中都充斥著不如意,看到別人的處境比自己更壞,會獲取一種隱隱的心理安慰。

再次,壞消息是個「減壓閥」。不順心時看到壞消息,會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了。

第四,「情緒共同體」作用推波助瀾。壞消息會讓有相似感受的人產生類似的情緒,比如一個失戀的人看到「女方傍大款出軌,男孩持刀傷人」的新聞時,就會對「拜金女」產生二次仇恨,在評論裡肆意謾罵也就不足為怪了。

最後,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在人類的先祖中,善於察覺到威脅的人更可能存活下來。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對壞消息的關注成為一種生物保護機制。
過多關注壞消息,會讓人形成習慣性質疑,產生憎恨、厭惡、憤怒、逃避等壞情緒,幸福感降低。如果得不到合理釋放,可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人處於緊張高壓狀態下,容易喪失安全感,形成消極的人生態度,總看到別人的缺點、社會的不公,喜歡抱怨而不喜歡自省。可是,愛抱怨的人永遠不受待見,好運氣也不會青睞滿腹牢騷的人。

建議不妨先強迫自己離開電腦、手機,空閑時間多運動,多與朋友聚會、唱卡拉OK等,盡量不談論新聞時政。還可以參加公益活動,提升自我價值感。心理學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只需21天。建議買一個橡膠手環,無論跟朋友分享了壞消息、評論了網路壞消息,還是在心裏評判了一個壞現象,都彈一下手腕,並且把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保持21天不換手,你就會發現,其實好消息比壞消息多得多,社會也並沒有你想得那麼糟。

責任編輯: 梅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