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民幣貶值將終結中國經濟模式
【看中國2015年03月05日訊】2015年初人民幣中長期貶值...低迷的2015年進出口貿易數據已經在向全球貨幣投機者側露出了人民幣估值虛高和脆弱的一面。
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央行致力於加速人民幣國際化。2014年裡人民幣似乎在按照中國央行的邏輯正在全球落地開花,中國央行似乎對人民幣國際化充滿信心。對於中國央行積極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中國製造業產業實現國際化前央行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最終將引致人民幣做空風暴。
2015年初人民幣中長期貶值趨勢生成後的持續性逼近跌停的波動正在顯示出人民幣做空風暴湧動的暗潮,而低迷的進出口數據只是做空風暴日漸遞進的註釋。中國主導經濟的惡果被經濟高增長的速度所遮蔽,次貸危機後,經濟模式得到不斷強化,當鐵公基和房地產投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時,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的進程就已經結束了,中國製造業在不知不覺中被邊緣化,現在正在走向絕境。
加入WTO,中國製造業擺脫了自力更生的落後困局,世界先進技術的湧入為中國製造業注入了新鮮的生命,中國製造由此走向世界。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不僅為中國創造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同時也為政府創造了巨大稅收。
隨著財政收入的持續增加,中國各級政府受體制內在邏輯催動演化成為投資商——完全承繼了計畫經濟經濟時代主體投資的基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財政退化成了政府私有財政,公共財政資金變成了政府私有資金,無需任何公共立法決議,各級政府可任意將資金投入任何基礎設施建設中。
在GDP全球增速第一的高歌聲中,中國鐵公基和房地產建設在次貸危機爆發後短短的幾年裡抬高了中國製造業成本,成本優勢的喪失讓中國製造業陷入了無利可圖的絕境,中國製造業還沒有來得及消化世界先進位造業的核心技術,中國政府及其國有基建投資就已經擠垮了中國製造業。
迄今為止,中國高端製造業的核心技術還在跨國公司手中,中國製造不過是殼製造而已,中國低端製造還停留在貼牌製造階段。
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製造充其量就是跨國公司的生產車間而已。2013年以來,中國高漲的人工成本,地租成本以及融資成本已經讓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無利可圖,跨國公司近兩年來從不斷裁撤業務現在已經演化到了大規模關閉廠房撤資的境地。
隨著跨國公司的離境遷徙,中國殼製造將喪失國際市場競爭力,那些為跨國公司生產提供零配件的鏈條製造產業也將伴隨著跨國公司的離去而倒閉破產,成本壓力和海外市場的日漸喪失是2015年中國製造業窒息死亡的主導因素。
當中國的政府及國有投資用全球最便宜的資金大搞基礎設施投資而製造業承受全球最貴利率資金的時候,中國市場資金久期錯配就決定了跨國公司的離去是早就注定了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及其後續政策已然決定了中國製造業必然走向敗亡。
當中國各級政府土地財政的唯利是圖和跨國公司商品生產的唯利是圖相遇並展開競爭的時候,跨國公司最終跑步離開中國只是歷史發展邏輯的必然。
加入WTO看起來似乎是中國完成了和國際規則接軌。但筆者認為,加入WTO,僅僅完成了西方發達經濟體為本國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而設定的保護性規則,而故步自封的社會意識讓中國並沒有透過這個多邊國際規則去瞭解世界,更加純粹地來說,中國並沒有從這個多邊規則中瞭解到西方發達經濟發達體之所以能夠成為經濟發達體所依存的基本規則。這樣的結果只能導致:
其一、中國製造只能成為國際加工車間,成為國際產業鏈上可有可無的的一個環節,絕無可能夠成為主導;
其二、政府在市場中地位的界定不清,政府主導經濟最終逼迫跨國公司途中離開中國,中國市場被發達國家離棄;
其三、中國留守自身體制,既無法融入西方經濟發達體,也無法融入依附於西方經濟發達體的新興市場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製造產業無法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有效產業鏈,只能成為國際經濟的臨時附庸,合作時只能作為生產車間,不合作時就遭到排斥。
中國政府及國有投資為主導的政企不分的經濟模式既無法在國際上形成具有影響世界投資格局的跨國公司,同時,中國國有投資在世界各個重要市場的上也無法獲得應有的市場自由通行證,中國國有企業過去在能源資源併購中的失敗和現在中國高鐵屢遭敗績已經說明瞭這一切。
2015年,跨國公司將加速退出中國市場。伴隨著國際大宗商品的再次殺跌,三季度,存貨跌值損失將掀起中國製造業的倒閉潮。當政府及國有投資徹底擠兌死中國製造業的時候,當政府及國有投資成本優勢徹底將跨國公司成功擠出中國的時候,當中國製造遭遇國際產業鏈條排擠的時候,當中國商品佔國際貿易市場份額劇烈下降的時候,人民幣將遭遇境內外力量的合意作空。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