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網路圖片)
伍廷芳(1842——1922),字文爵,號秩庸,廣東新會人。1874年留學英國倫敦林肯學院,成為第一位取得英國法律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1882年擔任李鴻章幕僚,其後主持辦理了因北洋水師軍艦停泊日本發生的「崎案」。1896年被清政府命為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公使。1899年奉命同墨西哥簽訂《中墨通商條約》。1902年應召回國,與瀋家本共同主持修訂法律,擬訂了民刑律草案,提出了包括刪除酷刑、禁止刑訊、實行陪審和律師制度、改良獄政等等一系列先進的主張,產生了重要深遠的影響。1907年再次出任駐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公使,兩年後回國。辛亥革命爆發後,伍廷芳在上海宣布贊成共和,致函清廷,勸告清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出任司法總長。臨時政府北遷,退居上海。伍廷芳對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極力加以反對。1916年出任段祺瑞內閣外交總長,次年代總理,旋因拒絕副署解散國會令解職出京。1917年追隨孫中山赴廣州參加護法運動,任護法軍政府外交總長。1921年任廣州軍政府外長兼財政總長。北伐戰爭時,曾代行總統職權。1922年4月孫中山撤陳炯明廣東省長職,由伍廷芳兼任廣東省長。陳炯明叛變時,6月23日伍廷芳因憂憤過度逝世,終年81歲。
曾紀澤(網路圖片)
曾紀澤(1839——1890),字劼剛,湖南雙峰荷葉人,曾國藩之子。生於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卒於德宗光緒十六年,年五十二歲。曾紀澤的外交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在左宗棠收復新疆時與俄國進行的外交談判。1864年浩罕國貴族,軍事首領阿古柏發動叛亂,建立「哲德沙爾」政權,遭到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的西征軍討伐,兵敗身亡。俄國卻趁著西境混亂之時,奪取了包括伊犁在內的中國領土。中國政府派出戶部右侍郎署盛京將軍崇厚為談判代表,與俄國商討歸還伊犁事宜,但其草簽的《裡瓦幾亞條約》卻割地賠款,令中國損失了太多的利益。清廷拒絕承認此條約,在命令左宗棠繼續整軍備戰的同時,派時任駐英法大使的曾紀澤兼任駐俄大使,赴莫斯科與俄國談判改約。1881年經過修改的《中俄伊犁條約》(也就是俗稱的《改訂條約》)出爐,曾紀澤通過堅韌的據理力爭,加上左宗棠西征軍對俄國的有利勢態,將中國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收回了伊犁九城的主權,以多付400萬盧布的代價,換回了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雖然俄國通過隨後的《勘界議定書》,使中國又損失了1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這個改訂的條約仍然減少了中國的權益損失,使得曾紀澤博得朝野的好評和西方外交界的尊重。
中排右一為劉玉麟(網路圖片)
劉玉麟(1863—?) 字葆林。廣東香山(中山)人。幼學於上海廣方言館,1875年(清光緒元年)赴美,為中國第四批赴美幼童留學生之一。1881年回國後,入天津電報學堂和醫學堂,並被李鴻章聘為家庭教師。越年任駐紐約領事館翻譯。1884年任駐美使館翻譯。嗣任直隸候補道、洋務局總辦、北洋大臣洋務文案。後歷任駐新加坡及澳大利亞總領事,駐英、法公使館參贊。1910年任外務部右丞,旋出任英國大臣。民國成立後,再任駐英公使。1914年6月返國後,常住澳門,曾任廣東省政府高等顧問等。
梁誠(網路圖片)
張蔭桓(網路圖片)
張蔭桓(1837—1900),字樵野,廣東南海人。納貲為知縣,累遷至按察使,命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擢戶部左侍郎。1885年,充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三國大臣,辦理華工被害案交涉事宜。中日甲午戰爭議和之初,命偕湖南巡撫邵龍濂赴日談判被拒。1897年又出使英、美、法、德、俄諸國。1898年3月,受賄50萬兩白銀,協助李鴻章與俄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戊戌變法時,調任管理京師礦務、鐵路總局,傾向變法。戊戌政變後遭彈劾充軍新疆。1900年被殺。著有《三洲日記》。
鄭藻如(網路圖片)
鄭藻如(1824——1894年),字志翔,號豫軒,又名玉軒,中山市濠頭村人。清咸豐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第30名鄉試舉人。獲內閣中書銜,並得曾國藩、李鴻章賞識,羅致為幕僚,辦理洋務外交。官累升內閣侍讀學士、鴻臚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祿寺卿,並獲賜賞花翎二品。 1881年,鄭藻如以三品官銜大臣出使美國、日斯巴尼亞(西班牙)、秘魯三國。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停止華工入美20年的排華法案,鄭向美國總統提出抗議,要求否決這一議案。鄭出使美、西、秘三國共四年,至1886年因患病請辭回國,歸裡養病,息影家園。
責任編輯: 潤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