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1月04日訊】「小米和網際網路思維是泡沫和歧途」一文發表後,反響的強烈出乎我的意料,可以說是譭譽摻半,讓我百感交集。
抨擊的人說此文是黑小米,讚揚的人我就不提了,因為優點不說跑不掉,缺點不說不得了。到底我是不是黑小米,相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篇文章之所以寫出來,最早的緣起是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研究。13年年底,維基解密泄密了TPP的協議文本的部分章節,在這之前TPP的協議文本屬於高度機密,別說是公眾,就算是大部分級別極高的政府官員也沒見過。讓我很奇怪的是,國內不少有影響的評論員卻在沒有閱讀TPP協議文本的情況下,就大肆慫恿中國加入TPP。不知道他們這是出於對美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的熱愛和信任,還是出於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熱誠---也就是要用極度自由的市場競爭規則「倒逼」不自由的中國去改革?
我在維基解密上下載了TPP的協議文本泄密的章節,如飢似渴的閱讀起來。讀完之後,不禁倒吸了幾口涼氣。TPP要把美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上層建築推廣到參與國,而中國許多嚴格算來屬於「知識產權密集型」的企業卻幾乎是靠剽竊歐美知識產權來生存的。在目前這個技術實力的情況下,如果中國要貿然加入TPP,許許多多的企業都將陷入滅頂之災。在這樣的企業裡面就有小米。
在那篇文章裡,我斷言:以網際網路思維瘋魔業界的小米在專利競爭紅海裡幾乎是裸泳前進。知識產權的戰爭已經逼近中國的家門口了,這個戰爭的載體就是TPP,TPP目前有四個亞洲成員,未來將重點在東南亞發展成員國,而這個區域正是小米海外拓展的重點區域,這意味著小米衝出國門的野心將受到歐美知識產權戰略的遏制。
文章發表後,不少人說我是危言聳聽。結果不久之後,媒體就曝出華為和中興將在國內專利法庭裡起訴小米,緊接著小米在印度遭遇愛立信的專利訴訟,被禁售。在專利競爭中心存僥倖的企業如小米者終將陷入被關門打狗的局面。
我很奇怪,在谷歌將摩托羅拉掛牌出售的時候,小米居然沒參與,摩托羅拉可是有相當多移動技術專利的。收購是建立專利防火牆的捷徑,小米居然視而不見。中國製造要想從全球經濟食物鏈的低端走向高端,突破知識產權的鴻溝是關鍵一役,這是一場硬仗,是無法用網際網路思維這種取巧之計繞開的。
我衷心希望「中國製造」裡最大一匹黑馬的小米能夠在知識產權上有所突破,成為中國向全球經濟食物鏈頂端進發的主力軍。寫那篇文章我不是黑小米,而是希望在它被各種褒揚淹沒的時候用冷水潑醒它。TPP的發力預示著在全球貿易裡,知識產權的權重將不斷加大。根據美國國會知識產權盜竊調查委員會的研報,每年全世界盜竊美國知識產權的總價值高達3000億美元,而中國佔到了其中的至少一半甚至是80%。一旦中國支付這方面的費用,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將大大縮小,甚至趨於消失。這就是TPP的存在對於美國的巨大價值所在。
大大提升知識產權在全球貿易中的權重將是歐美國家實現貿易再平衡最重要的一個手段,這也意味著未來像小米這樣專利防火牆形同虛設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的中國企業將面臨越來越緊逼的生存空間和競爭挑戰。
對此小米的視線顯然缺乏專注力。自2012年以來,小米投資了幾十家企業,耗資超過30億美元,12.6億元人民幣投資家電巨頭美的,3億美元投資視頻網站愛奇藝,挖來新浪總編陳彤掌舵10億美元的內容生產部門,等等。小米據說要做汽車,要做空氣淨化器,小米像蜘蛛一樣無所不包起來。但是我沒有看到它在知識產權上有任何大動作。把戰線拖的這麼長,但在最核心的位置——知識產權上卻防守薄弱,小米這是在戰略上走向毀滅。
有國內記者在印度禁售小米之後採訪問我,小米應該怎麼辦。竊以為,小米要重兵投入知識產權,但要像華為那樣從頭做起得十幾二十年,則不切實際,時不我待。日本和韓國花了二三十年通過逆向工程全面趕超歐美,中國花了二三十年製造房地產泡沫和金融壟斷,錯過了由「山寨」到趕超的大好機遇。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沒了悠哉悠哉徐徐趕超的奢侈了。今天的貿易環境與以往大不相同,注重有形商品的WTO已經勢弱,注重金融服務和知識產權等無形商品的TPP和TTIP正在強勢崛起,這意味著專利防火牆形同虛設的「知識產權密集型」中國企業的騰挪空間會越來越小。小米應尋求和華為及中興結盟,這兩家企業是中國少有的具有一定技術實力的企業。強敵迫於前,中國企業只有抱團出海。小米,華為和中興可以聯合成立一家公司,然後由後兩者將移動技術專利群作為資產注入,由該公司為小米提供專利防火牆。作為補償,小米要為聯合公司的專利研發承擔一半以上的費用。當然,這個建議近似天方夜譚,因為華為,中興和小米是競爭天敵。所以這件事需要國家牽頭。中國企業既要注重彼此競爭,更應注重抱團出海的民族主義。中國製造要爬上全球經濟食物鏈的頂端,需要一大批像華為,中興,小米這樣的頂級企業在國際上守望相助,互為犄角。
在印度被禁售應該使小米清醒了,要為中國製造突圍,知識產權是無可迴避的決戰之地。
自掘墳墓還是向死求生,這不但是小米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所有中國製造要面對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