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12月13日訊】編輯注:此文在中國大陸的新浪博客首發後不久,先後被多家媒體轉載,但是很快就遭到封殺。官方喉舌《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期甚至還刊發專文「闢謠」,說中國「沒有糧食危機」。如果說中國大陸的糧食危機真是危言聳聽,那為什麼不公開撰文、用翔實的論點論據來逐一反駁,而是要封殺此文?真相到底是什麼?在這裡,我們將此原創博文分兩期刊發出來,讓讀者朋友們在認真閱讀之後,自行分析和評判...今天刊出的是文章的上半部分。
轉基因、進口糧油、進口肉(尤其走私)、地溝油、化肥農藥激素、化學保鮮添加劑…… 當中國媒體大力鼓吹,支持轉基因農產品的種植和銷售時,說明中國的大飢荒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官方鼓吹轉基因技術,反映糧食問題接近無法解決的程度。在過去數年,中國糧食供應日益緊張,促使中國官方採取更多的措施。最初,通過化肥農藥激素的農業化學技術應用,在農村勞動力日益減少、農田持續萎縮的情況下,保持中國糧食的自給自足能力。隨著供應減少,中國無法自給自足,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進口,用來增加中國的糧食供應。同時,在中國國內,地溝油和瘦肉精技術大面積普及應用,進一步增加國內供應,填補糧食缺口。而且,大量轉基因種子在中國銷售,由於能夠顯著提高產量,獲得快速推廣。另外,進口肉(包括走私)等產品大幅增加,對肉類供應形成顯著的補充;大量化學保鮮添加劑佔領市場,顯著減少食品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損耗。通過這樣的方式,中國仍然維持著糧食供應。不過,由於國內輿論對於轉基因的抵制,加上糧食供應日益緊缺,中國官方正式推廣鼓吹轉基因作物,也不再考慮轉基因的不安全因素,為保持短期的糧食供應而做最後的努力。可以說,全面鼓吹和推廣轉基因已經說明,中國官方通過加速消耗地力、危害民眾健康、斷絕傳統種子存留的方式,對糧食的短期供應進行最後的刺激。
糧食狀況決定社會形勢。當中國絕大多數人在追求房子、車子、購物旅遊等生活享受的時候,往往忽略中國的糧食基礎問題。當一個社會的糧食充足,而且能夠較為合理地分配到社會民眾手中,即使遭遇大規模經濟危機,也不會影響社會穩定。如果糧食缺口超過10%,糧價就會大幅上漲或者暴漲,進而導致社會經濟崩潰。如果缺口進一步擴大,而且社會結構分配有問題時,將可能爆發飢荒,導致社會大動盪。在目前的中國,如果刨去進口的部分,從熱量值的角度進行衡量,中國糧食的實際缺口已經超過40%,匱乏程度遠超中國歷史各朝代大動盪的水平。如果再考慮到西方的轉基因生活技術和各種化學對於中國糧食生產的作用,一旦失去西方的糧食技術,中國糧食缺口超過80%。這個缺口意味著,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
官方數據與糧食危機有著直接關係。中國糧食生產的官方數據造假,民眾失去對真實糧食現狀的瞭解。所以,地方政府和民眾都對糧食問題極為麻木,大肆毀壞和污染良田。根據中國官方統計數字,2007年,中國糧食達到5億噸,創出歷史新高。在這個時候,中國是糧食淨出口國,也就是中國糧食自給自足,還有一部分出口。到2013年,中國實現糧食生產十連增,包括穀物和大豆在內的全年糧食產量突破6億噸,再創歷史新高,但是中國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根據彭博社數據,2014年1月至10月,中國總共進口了7250萬噸糧食,包括大豆、大麥和高粱,相當於2013年全年進口總量。如果按照官方數據,僅僅從糧食總量的角度,中國糧食需求在短短6年間,從5億噸增長將近6.9億噸左右,增幅為將近20%。與此同時,中國人口增長急劇放緩,而且城市化基本達到頂點。這個情況意味著,中國的糧食需求和消耗應該已經基本停止增長。如果糧食生產連年增長,早應該已經超過消耗,實現大量的糧食出口。實際數字卻是,中國持續進口糧食,且數量巨大。從上述的對比可以推斷,中國糧食供應不僅沒有增產,而是應該減產。即使按照2014年的糧食進口預估,進口糧食總量達到8700萬噸,說明中國糧食缺口巨大。或者說,假設2007年的真實糧食產量為5億噸,到2014年,中國真實的情況是,不僅沒有達到6億噸,而且產量實際減少。而且,這還僅僅考慮到表面的糧食進口數字,不能有效反映糧食進口的真實狀況。如果從這個數字出發,進行簡略的分析,就會對中國糧食的真實狀況形成一定認識,並且能夠理解為什麼中國官媒如此著急地鼓吹轉基因。
首先,糧食進口的實際熱量值遠遠超過表面數字。人們消費糧食,主要的目的是攝取熱量。由於糧食的品種不同,糧食的熱量值也明顯不同。所以,進口糧食考慮的不僅僅是進口數量,還需要計算熱量值。大致上,進口糧食的主要特點是,產量低、熱值高、性價比高。如果考慮到這樣的特點,進口糧食的作用更加重要。根據食物熱量表,每100克大豆所含熱量約為446大卡,每100克大米所含熱量約為346大卡,每100克小麥所含熱量約為339大卡,每100克玉米含熱量365千卡。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大豆的熱值是同等重量大米小麥玉米的1.3倍左右。基於不同的糧食熱量值,中國官方通過控制進口食物的種類,讓人們缺乏對於進口數量的警覺。尤其是中國持續增加高熱量值食物的進口,很多食物還不算在糧食進口數據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遮蓋中國面臨的糧食缺口。例如,中國對於轉基因大豆的進口持續增加,中國官方毫無反應。但是,當中國缺乏玉米時,進口商從美國進口玉米,就以轉基因不合格的名義禁止進口。從這個行為可以看出,中國嚴格控制糧食進口數量,一方面防止因為進口數量過大,引發中國更多民眾對糧食缺口的警覺;另一方面弱化糧食市場對於中國進口數量的警覺,以免糧價被大幅炒高,耗費更多的外匯進口糧食。
由於大豆的熱量值高、單產低,中國糧食進口集中在大豆上。傳統上,中國國內主要以非轉基因大豆種植為主,畝產往往只有200-300斤。即使施用化肥等方法,畝產也才能增加到300-400斤。與之相對比,玉米畝產可以比較輕易地達到800斤以上,良田可以超過1200斤。由於轉基因玉米的推廣,有的土地玉米畝產甚至可以達到1800斤。由於大豆售價相對較低,農民種植大豆不合算,紛紛停止種植大豆,改種玉米,極大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所以,大豆因為具有上述突出特點,多數中國農民停止種植大豆,導致大豆進口佔到糧食總進口數量的絕大部分。根據官方數字,2013年,中國的大豆產量只有1200 萬噸左右。同時,根據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主要的大豆購買國,2013年大豆進口量為6340萬噸,同比增長10%,再創歷史新高。而2014年前10個月,大豆進口為5684萬噸。同比繼續增長增加13.8%。再加上原先大面積的大豆種植土地轉為玉米種植,大幅度提高玉米產量,讓中國實現顯著糧食總產量增長。
大豆進口意味著,中國民眾糧食消費品質明顯下降。本來,在中國糧食生產中,有相當比例的大豆種植,讓中國成為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問題在於,中國大豆作為轉基因大豆,產量低,無法顯著提高產量。隨著中國經濟增長,中國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從國際市場進口廉價大豆。進入2010年代,中國進口大豆規模達到天量,而且基本為轉基因大豆。由於中國市場混亂,中國產的非轉基因大豆難以賣出高價,被廉價的轉基因大豆全面衝垮。在中國植物油消費市場中,各種荳油基本由廉價的轉基因大豆榨取,滿足市場對於廉價荳油的需求。農民基於市場因素,不再種植非轉基因大豆,而是轉而種植高產的轉基因玉米,獲得高一些的收益。從市場的角度,轉基因玉米成為劣質食料供應。雖然大部分轉基因玉米都用於飼料,間接由民眾消費;由於玉米澱粉廣泛用於食品工業,部分轉基因玉米也被民眾直接消費。但是,市場混亂,銷售者並不關心基本品質,只是通過數量賺錢,獲得較高的收益。從國家的角度,不論轉基因大豆還是轉基因玉米,雖然質量低劣,而且對人身體的危害可能很嚴重;但是,大量低價大豆和玉米有效壓制糧食和飼料價格,進而相對降低肉類價格,維持經濟的穩定。所以,國家不必考慮民眾的健康,自然採取短期最為有利的轉基因農產品模式。當然,中國的優質玉米供應匱乏,還需要從國外進口一些優質玉米,滿足一些對於優質玉米的需求。所以,對大豆進口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糧食增產和進口的實質是,通過種植和購買更劣質的糧食,滿足中國民眾對於糧食的數量需求。這樣的結果是,短期能夠增加糧食供應、降低供應成本,但是長期對於中國民眾的潛在危害不可估量。(待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