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配圖/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4年11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木子編譯報導)據《洛杉磯時報》11月15日報導,在中國南方城市韶山長大的譚惠燕(音譯)表示,記得冬天的時候開門走出家一步,就好像是一腳踏進了冰冷的世界。
「我家鄉的人都說他們的家裡比外面更冷」,她31歲譚惠燕說道,現在她住在北京。「每次我回家的時候,我都得換上暖和的衣服,當我脫下外套之後,必須得穿上非常厚的棉質睡衣。我的耐克運動鞋在家穿都不夠保暖,必須要穿上裡面有毛的鞋子,像UGG的雪地靴。」
一月份韶山最低的氣溫可以降到23度,12月份到2月份的平均溫度大約在46度。中國共產黨是在約60年前建立的南北供暖劃分界限,不幸的是,譚惠燕家在供暖的界限之外。
每年的11月15日,住在北京、哈爾濱等界限以北的城市全部都歡呼雀躍,因為政府開始為居民供暖,而那些住在分界線以南的人,就算是離分界線連一英里都不到的人們,就只能靠著熱水器上的蒸汽來忍受一整個冬天的寒冷。
這條偉大的秦嶺-淮河南北供熱分界線大約在北緯33度的地方,是在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劃分的,是周恩來提出的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北的分界線。但是近幾年來中國面臨著能源極度短缺的問題。
這條分界線並不是完全一絲不差的。淮河穿過了河南省的信陽市,這座城市75%的人居住在河的南邊,就不能夠得到暖氣。就在距離66英里的北方,河南省的駐馬店卻享受著暖氣,但是在距離43英里的北方漯河,就看不到暖氣管了。
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也在供暖的界限之外,一月份上海的平均氣溫為華氏40度,而北京在這個月更冷一點,平均氣溫為華氏25度。
這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本週中美簽訂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協議之後,使得這個問題的改善變得更加困難。如果中國政府向南方城市住宅區供暖(這不太可能),那麼每年的煤炭燃燒量將會增加5000萬噸,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姜義(音譯)告訴《新京報》。
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房屋編號就要求住宅區在寒冷的天氣裡室內溫度最小要達到多少度,而中國的城市就沒有這樣的標準。在那些政府沒有提供供暖的城市,居民就得自己想辦法來抵禦嚴冬。
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和公寓的增加,秦嶺-淮河一線越來越被認為是不合理的,不方便甚至是不人道的。因為一些城市的人由於太冷而開了暖氣,導致整座城市供電不足而停電。
上海同濟大學熱能、通風、空調及天然氣工程協會教授潘毅群(音譯)教授表示,用秦嶺-淮河一線來劃分供暖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了,室外溫度才應該是決定供暖與否的因素。
潘和她的同事正在研究尋求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她表示,像北方那樣的整個城市的供暖其實是非常低效的,因為熱水在管道移動的過程中就損失了很多能量,個人居家系統或者是樓棟系統會比較好一點。
在上海,由於政府不提供暖氣,現在許多新的公寓都會自己安裝供熱系統,但是這樣的花費比政府供熱的花費要顯著較高。
在北京,一個1,076平方英尺的公寓,居民四個月支付約490美元的暖氣費,而使用單獨的燃氣鍋爐或電加熱器的上海居民卻要支付兩倍的價錢在煤氣或電力上。
2004年移居北京的譚女士表示,她絕不會在冬天的時候回老家看望父母。雖然上海的室外溫度比北京的室外溫度要高,但是她無法忍受跌破50度的「室內溫度」。
「我只是每兩年回家過一次年,每次都只待兩到三天,」她說,「因為我實在是無法在室內那麼冷的環境下生活。」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