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月餅最初名為「胡餅」由張騫從西域引進(圖)

 2014-08-29 10: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月餅出現於唐朝李世民年間。

據傳,唐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到了八月十五勝利歸來那一天,為了慶賀部隊凱旋,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包裝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但是,追溯月餅的歷史,還在更早的時候。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到唐朝,胡餅改名為月餅,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認為月餅最早出現在唐朝。據傳,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此後,月餅的名稱在古籍中屢有可見。北宋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記載:「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祁啟萼的《月餅》詩則點出了月餅命名的取義,詩云:「中秋節物未為低,火烘羅羅出斧齊。一樣餅師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題。」

此外,在清代還出現了古代最大的月餅--月餅山。清代乾清宮供月御案的「月餅山」高達數十層,墊底巨餅直徑數十尺重二十餘斤而山頂小餅僅二寸大,三兩重。皇帝拜月餅祈豐年後,把精巧別緻的「迷你」小餅賞與寵妃,捧酥香軟糯的「敖爾合」月餅敬奉太后,將墊底大餅切開分賜眾王公大臣、妃嬪、公主,每人一份。

来源:北青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