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8月26日訊】一直困擾著急需融資的眾多中小企業的,無非是「錢緊」、「錢貴」。儘管上面三令五申要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的難題,但在實際操作中,話語權較弱的中小企業仍不得不面臨「得不到」和「價格高」兩層資金難題。
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貸款資金的「雁過拔毛」,導致了實體經濟用錢的「既貴又難」。多位企業經營者表示,現在已經不是在考慮「怎麼活」的問題,而是「怎麼死」和能否「死後重生」的問題。
「借錢成本」有多高?
深圳廣田裝飾集團財務總監田延平介紹說,他們公司的貸款成本從去年的6-6.6%突然上漲到了現在的8%左右。「估計今年新增加的利息要佔到去年公司淨利潤的10%,也就是說今年僅資金成本就要吃掉公司10%的利潤。」
田延平說他的公司每年融資總額大約在20億元,渠道包括銀行信貸、短融券、債券等,其中銀行貸款超過40%。「今年以來,公司的貸款成本突然上浮了30%,公司去年支付的利息為9000萬元,今年預計在1.2億元至1.5億元之間。」
而浙江一家中型服裝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貸款利率一直在上浮走高,年化利率12%已經很普遍,企業資金壓力很大,今年感覺日子更難過。」這一現像在中小企業中很普遍。
除了貸款利率的節節攀升外,「雁過拔毛」的現象更為普遍,如擔保費、諮詢費等各類「買路錢」,都加大了中小企業貸款成本。一位中小製造業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細賬:該公司本年度向某銀行申請了一筆800萬元的貸款,「由於採取的是抵押貸款方式,所以先讓專業擔保公司‘剝’了2%,即16萬元;在申請授信時,客戶經理通知我,現在貸款額度緊張,要貸800萬元,需要先給銀行提供800萬元的存款。也就是說,我需要先從別的渠道臨時借800萬元存進銀行,然後銀行把這筆存款轉換成承兌匯票,我再付4.8%的貼現費用將它贖回再還臨時借款。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銀行給我們打了5折,貸800萬元,存400萬元,貼現費用19.2萬元。所幸,授信額度好歹是下來了,貸款利率12%,年利息96萬元。後來銀行告訴我,我們的融資成本已經算很低的了。」算一算賬,也就是說,中小企業要想從銀行貸出一元錢,至少需要付出0.16元,甚至更高。
隱性收費成公開的「潛規則」
河北一家中型建材企業借款總額1.5億元,借款利率每年12%,理論上應年還利息1800萬元。但該公司董事長楊先生說,「加上各類委託中介費用,平均每年要還息3300餘萬元,成本幾乎翻番。」
楊先生告訴記者,目前中小企業融資依然以抵押貸款為主,沒有抵押物基本上難以貸款。因此,銀行一般會要求他的企業找擔保公司擔保才能貸到款,動輒2∼5%的擔保費用使本已不堪重負的企業更加「舉步維艱」。 此外,中小企業在申請貸款過程中,被迫繳納諮詢費、購買理財等情況比比皆是。與貸款掛鉤的隱性收費,更成為行業公開的「潛規則」。從固定存款、理財、辦理信用卡、工資開戶等,向銀行申請貸款有附加條件的情況十分普遍。
青島市一家年出口額超過2000萬美元的外貿企業老總抱怨說,由於企業規模不大,到銀行申請貸款時總被刁難。「公司每年的貸款額在500萬元到600萬元,都會被要求繳納各種名目的財務費用,每年的叫法還都不一樣。2011年叫‘諮詢費’,大概交了10萬元;2012年由於還款記錄良好,只繳納了5萬元的‘顧問費’,其實銀行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諮詢或顧問服務,只是巧立名目收錢而已,不交就不給授信。2013年我們申請了一筆600萬元的貸款,但實際到賬只有540萬元,剩下60萬元以購買理財的形式被截留了。」這位負責人無奈地表示,即便繳納了各類「買路錢」,該公司三年來「從沒有拿滿授信額度。借款利率名義上是每年12%,但要繳納的各種費用還要將資金成本提升5∼10%。」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目前上海地區小企業和個人經營性貸款利率達18%,另外代銷費、諮詢費、顧問費等各環節手續費還有3%,且要求當月起還本付息,結果,最終利率遠高於20%。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