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是一種兵器,不是現在第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現在的「我」與「伐」、「戰」、「戟」、「戣」這些打打殺殺的字長得很像,說明「我」在古代與它們是近親,與現在「我」的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
《說文解字》上說:「我,古殺字。」「我」這種武器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秦以後逐漸消失。根據現藏於故宮博物院西周時期的青銅「我」和現藏於陝西扶風博物館西周時期的青銅「我」來看,「我」的形狀有點像《西遊記》裡豬八戒扛的鐵筢子,只不過「我」是三根齒罷了。「我」是一種短兵器,裝上長柄後才能用於戰場上砍殺,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將下來時,一般的皮甲冑都是難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時候,人們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賤民」以及「余」、「吾」等等,當然使用最多的還是「余」「吾」二字。那時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專用詞,《爾雅•釋詁》中解釋說:「朕,身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稱。至於「寡人」,更是大眾用詞,《詩經•邶風》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專稱。
「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用,最早見於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當時的「我」作為代詞用,指的是「我們」。「我」是怎樣由兵器轉為人稱代詞的呢?原來「我」是會意字,它從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鬥志,所謂枕戈待旦,大丈夫當「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因此武士們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從那時沿用至今,再也沒有變動過「我」的意思。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