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考古界都不樂於見到的發現!(組圖)

 2014-01-28 20:0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4年01月28日訊】來自印度尼西亞科學院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的高級地質研究專家,丹尼•納塔維加亞博士說,「地球的文明起源可能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那些曾被考古學家們判定成神話被不屑一顧的傳說,比如亞特蘭蒂斯,以及其他失落的史前文明,都在等著我們去佐證。」

我正與納塔維加亞博士一起爬這座300英尺高的階梯式金字塔斜坡。這座金字塔坐落於一片獨特的風景之中。這裡山巒疊嶂,有著蔥鬱的熱帶雨林,火山口遍佈其中,間或還穿梭著幾傾稻田與茶園;這裡遠離塵囂,與印度尼西亞西爪哇地區的萬隆市相去百裡。

早在1914年,考古學家便已知曉這座金字塔,連同那由柱狀玄武岩砌成的巨石建築。這些巨石建築就散落於一片鬱鬱蔥蔥的植被灌木叢間,被掩去了形跡。當地人把這片土地當作聖地,稱它為「萬隆山」,且沿用至今,在當地的巽他語中,意為「光之山」或者「啟示之山」。在金字塔頂部,五個階層上都碼著巨石,那是遠古人民進行冥想與退隱的地方。自始自終,考古學家都對此堅信不疑。

然而,考古學家,甚至是當地居民都一直以為它僅僅是一座山,只是略微被人工修葺了一番罷了;直至2011年,納塔維加亞博士領導了一個隊伍對此地進行地質考察後,人們才意識它原來是一座金字塔。然而,實際上人們早已把這座金字塔頂部清理出來了,且發現上面的巨石層是由古人手工鑿成;但是由於並沒有做任何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故該遺址的年代被定為公元前1500年∼前2500年,這也只是來源於人們的憑空估測而非實地挖掘研究。

納塔維加亞博士第一次對該巨石遺址的下土層及近表土層進行了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鑑定出其年代在公元前500∼前1500年左右,與之前考古學家的猜測相差無幾,因此這並未引起什麼爭論。然而,令人震驚的發現還在後頭。後來,納塔維加亞博士小組用鑽掘管從該建築深處挖出了泥土與石塊以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首先,挖出來的岩芯裡含有柱狀玄武岩,地表下方有著人工巨石建築;其次,越往下挖掘,鑽土環所帶上來的有機物質年代就越久遠:公元前11000年,然後是公元前15000年,最後挖到900英尺深的地下後,驚現出了公元前20000年∼前22000年甚至更早時期的有機物質。

納塔維加亞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顯然,他認為考古學是一門不那麼科學的學科。他說,「世界各地,我的考古界同行們都不樂於見到此發現。」

問題就出在這裡:這些公元前9600年及更早之前的遺址來源於一個非常遠古的時代,考古學家稱之為六上部舊石器時代。當時還是冰河時代的末期,印度尼西亞地區也並不是如今的島嶼群,那時還是東南亞大陸的一部分,地質學家稱之為巽他大陸。

當時的海平面要比今天低400英尺,因為歐洲及北美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達200里巨大冰帽。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相接,而澳大利亞則與新幾內亞相接……後來海平面逐漸開始上升,時而持續緩慢,時而快速甚至造成了洪荒。就是在這個時期,巽他大陸被淹沒,只剩下如今的馬來西亞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群島還留在水面上。

直到冰河時代末期快要結束時,即公元前9600年左右,考古學家對人類文明的看法還是:我們的遠古祖先以狩獵採集為生,他們並不會創造出任何形式的文明出來,也不會造出任何的壯觀建築。在接下來的幾千年,人們逐漸開始以農業為生,且技術也日趨成熟。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隨著經濟與社會結構日趨完善,組織分工能力也越來越強,早期的巨石建築有可能在這個時期出現(比如戈佐地區馬爾他島的巨石群);而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最早形成於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流域,緊隨其後的是古埃及地區,這兩個地區的城市出現時間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這些都是真正的巨石建築遺址的最古老證據。巨石陣的歷史年代則在公元前2400年到千前1800年左右。

在這個長期以來一直非常嚴謹的歷史年代表中,根本就沒有任何諸如亞特蘭蒂斯這樣的史前文明的影子。有趣的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兩本對話錄(《克里特阿斯》和《提邁奧斯》)中,都提及到了這片傳說中沉沒的王國。書上說到,在梭倫9000年前左右(在公元前9600年,冰河時代末期),這片土地遭到了災難性的毀滅,亞特蘭蒂斯因洪水與地震而沉沒。由於古希臘人並沒有現代科學知識,不知曉冰河時代,也不知道後來海平面會迅速上升(因冰帽融化,陸地上的壓力轉移,這通常會伴隨著毀滅性的地震),柏拉圖書中所提到的亞特蘭蒂斯年代與如今人們所確定的年代竟還能如此相近,只能說這是個神奇的巧合了。

丹尼•納塔維加亞認為,這一切並不只是巧合而已。他對「萬隆山」的進一步研究使自己更加堅信:柏拉圖是對的,在冰河時代末期確實存在著先進文明,直到公元前10900年∼前9600年地球到了一個非常不穩定時期,這場文明才因洪水與地震等等災難而毀滅。

地質學家稱此為新仙女木時期,這是一個即神秘又混亂的時期。自公元前10900年開始的約10000年間,掩蓋於冰河時代的地面逐漸出現,全球溫度開始穩步上升,冰帽開始融化。這個時期,有一段時間,氣候又戲劇性的退回到了比先前更冷的狀態——甚至比21000年前冰河時代最冷的時候更甚。這一段極短又極度冷的環境持續了約1300年,直到公元前9600年,全球又開始逐步升溫,剩下的那些冰帽突然融化成水流入了海洋。

納塔維加亞博士說:「我們很難想像新仙女木時期的地球上會有什麼樣的生命。那是一個災難性的階段,氣候不穩定,且極度惡劣,全球的氣候都是如此。很多大型的動物,如猛獁像滅絕了,這對我們的遠古祖先有著巨大的影響。我所說的祖先並不僅僅是考古學家所謂的以狩獵與採集為生的遠古人,也包括因新仙女木事件動盪而從歷史記錄中消失的先進文明。所有的這一切變化都出現在這個時期,這一點都不足為奇。」

在納塔維加亞博士及他領導的隊伍對「萬隆山」進行了一番調查後,他開始對此堅信不疑。後來他們從石縫間鑽出粘土,並用放射性碳測定法探測出其年代非常的久遠,於是他們開始使用地理設備(包括探地雷達、地震層析成像法、電阻率測試法)來進一步對地下環境進行研究。該研究結果非常驚人:地下有著大規模的建築結構層!這些建築結構層在表面往下100英尺,甚至到更深的部位,所使用的柱狀玄武岩石塊與其表面所使用的岩石非常相似!經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可確定,這些深藏地下的巨石有著10000年的歷史,有些甚至已有24000年的歷史。

柱狀玄武岩是一種天然形成的岩石結構,比如位於北愛爾蘭的巨人石道岬;但是在「萬隆山」,人們則把它用作一種建築材料,來堆砌成各種建築結構,這在自然界中是不會有的。

納塔維加亞博士說,「我們有著很充分的地球物理學方面的理論依據可證明,萬隆山並不是一種普通的山,而是人工建造的金字塔;且它的年代非常久遠,出現在冰河時代末期結束之前。甚至連這座建築的最下方的結構都需要相當巨大的工程量,這裡誕生了可與埃及金字塔或者歐洲歷史上最龐大的巨石建築相媲美的精湛建築工藝,可以說,這是一處失落的文明遺址,而且,也是一處非常發達的失落文明遺址。」

我說,「考古學家們對此並不喜聞樂見。」

納塔維加亞博士苦笑道,「他們確實不喜聞樂見!我的立場非常的堅定,我是有著非常多的科學依據的;但是想要持有這個立場可費勁了,我得與那些想法已根深蒂固的人士進行辯駁。「

接下來會進行全面的考古挖掘工作。納塔維加亞博士說,「我們需要進行全面的挖掘研究,這樣才能有理質疑我們的遙感數據和碳測定年代序列,才能證實或者推翻我們以往的看法;只是,在這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的阻礙。」

我問納塔維加亞博士是什麼阻礙,他說,在印度尼西亞,有些資深考古學家聲稱他們「確定」這座遺址的歷史不到5000年,並不需要費神去佐證,他們因此遊說雅加達政府,禁止塔維加亞博士對萬隆山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納塔維加亞博士立刻又補充道,「我並不否認這些建築表面的巨石歷史不到5000年,但是,我認為這是因為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已把萬隆山當作一座聖山,所以後來才又在上面修造了新的巨石結構。最底下有著12000∼20000年歷史的巨石結構才是最有價值最重要的部分。這可能使我們對歷史的瞭解發生顛覆性的改觀。」

萬隆山古遺址並不是唯一一處使我們對由考古學家的人類歷史說產生質疑的古遺址。在過去十年裡,在地球另一端,土耳其東南部,德國考古研究所的克勞斯•施密特博士同樣挖掘出了一座人工建成的山。

這處遺址叫作哥貝克力山丘(在庫爾德語中意為「腹丘」),它由非常多的巨石圈建成,這些巨石圈與英國巨石陣中的石塊一般大小。大約在公元前8000年,神秘的古人將其建好後埋在了地下(以致現在看起來像是一座山)。然而這些巨石圈本身則誕生於公元前96000年,雖然年代久遠,技藝卻是最為精湛。經探地雷達探測,可知現在地下至少還深埋有20個同樣大小的巨石圈。我在2013年9月參觀了哥貝克力山丘,當時勞斯•施密特對我說,這些仍深埋地下的巨石圈年代很可能比那些已挖掘出來的還要久遠。

與深埋地下的萬隆山巨石一樣,哥貝克力山丘的巨石要比英國巨石陣的歷史早上個7000年或者更多,這意味著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我們在中學或者大學裡所學到的歷史歷程也許已經站不住腳了。正如我在1995年出版的一本頗具爭議性的暢銷書《上帝的手印》裡所說,現在是時候承認地球文明要比我們所知的更加久遠更加神秘了。

實際上,我在那本書中提出,在冰河時代末期因一場全球性大災難,一個先進的文明被毀滅並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我認為在這次災難裡是有些倖存者的,他們來到了世界各地定居下來,且曾試圖將自己的先進知識,包括農業知識,傳授給那些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倖存者們。

實際上,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居民以狩獵採集為生(比如在克拉哈里沙漠或者亞馬遜熱帶雨林裡),他們與我們的發達科學文化共存著,所以,請不要奇怪在古代怎麼也會有同樣迥異的高低級文明在共存著。

我在寫《上帝的手印》這本書時,因為沒有確切的證據,故無法確定假說中導致文明被毀滅的具體災難。缺少了確鑿的證據——這是我的論點被考古學家嚴厲抨擊的地方之一。

然而,自2007年開始,我們便找出了大量的科學證據,這終於使我書中的論點言之有據。這個證據是這樣的:在12980年前,一個彗星爆炸成無數個碎片然後撞向了地球。有些碎片落到了北美地區冰帽上,有些落到了其他地方。這次的撞擊致使地球上洪水潮汐不斷,在上空大氣層中激起了大片的灰塵,籠罩了地球一千多年,陽光因此而無法照射到地球表面,新仙女木時期開始了,地球開始冰封。

我覺得,哥貝克力山丘有可能是新仙女木時期,一個失落的文明中的倖存者們地傑作(有趣的是,考古學家認為所謂的「農業起源」誕生於哥貝克力山丘附近、於哥貝克力山丘被創建出來時期)。但是,現在我正致力於研究,我的理論與萬隆山之間所可能存在的驚人契合點。

丹尼•納塔維加亞博士經過地質調查,不僅在萬隆山發現了深埋地下的大規模建築,且碳14測定年代還非常的久遠,而且還發現了三間隱藏的石室,這些石室牆面都非常的直,絕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這些石室中最大的一間位於金字塔頂部以下70∼90英尺左右的地方,約18英尺高,45英尺長,30英尺寬。

這有可能就是傳說中亞特蘭蒂斯的宮殿嗎?當地考古學家千方百計地阻撓納塔維加亞博士進行地質挖掘工作,若是他的工作能夠進展下去的話,我們有望在2014年末期得到最終解答:這可能就是亞特蘭蒂斯宮殿,也有可能不是。

註:巽他板塊

巽他板塊是位於亞洲東南部的板塊,以前被認為是歐亞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南中國海、安達曼海、越南和泰國南部地區、婆羅洲、蘇門答臘、爪哇島、蘇拉威西島、巴拉望島和蘇祿群島。

巽他板塊東面界線有菲律賓活動帶(Philippine Mobile Belt)、馬魯古海碰撞帶(Molucca Sea Collision Zone)、馬魯古海碰撞板塊(Molucca Sea Collision Plate)、班達海板塊和帝汶板塊,南面和西面是澳洲板塊,北面有緬甸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和長江板塊。巽他板塊的東面、南面和西面邊界均有複雜構造和活躍地殼活動,北面邊界相對較平靜。

来源:正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