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27日訊】今年又是一個甲午年。因為釣魚島問題所引發的中日關係緊張,引發人們對上上個甲午年的聯想。
甲午海戰之前,大清帝國中興的洋務運動已經開始二、三十年,亞洲最強大的艦隊北洋艦隊已經從無到有,達到鼎盛,大清帝國的經濟建設,也已經達到一個歷史最好水平。可以說,當時大清帝國的狀態,非常類屬於經歷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的當下中國。而最類似的則是,大清帝國經濟上去了,政治制度卻依舊抱殘守缺沿襲舊制,非常腐敗,一般民眾並沒有得到洋務運動的好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因為朝鮮問題,中日之間爆發甲午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大清帝國全線潰敗,最後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苟延殘喘十六年,帝國灰飛煙滅。
甲午戰爭是一個轉折點,這個轉折點是雙重的,既是大清帝國國內政治的轉折點,又是中日關係的轉折點,從此,大清帝國進入潰敗的快車道,大清帝國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之後的滅亡倒計時,從此刻開始。中日之間沿襲了千百年的師徒關係徹底逆轉,從此,日本一直走在中國的前面,顯示出一種經濟、文化、制度的優越感,並且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爆發了另一場全面戰爭。即使抗戰之後數十年,成為戰勝國的中國也依然跟在日本後面;即使現在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心理上,中國人從1894年開始,也再也沒有戰勝過日本人,從媚日、恐日到仇日一路走來,日本已經成為中國的心肌梗,隨時讓中國有倒地不起的危險。
檢討、反思鴉片戰爭的失敗,中國人將其歸納為列強的堅船利炮,技不如人,可是,甲午海戰中,從軍事裝備和國家實力上,日本是絕對的弱者。當這一幕蛇吞象的歷史劇上演的時候,檢討大清帝國失敗的原因,如果不從國家制度層面進行溯源,則所有理由都是辯解和開脫。曾經某位大人物總結歷史教訓時說,落後就要挨打。而甲午戰爭的結果活生生地告訴我們的教訓則是,落後未必挨打,制度落後一定會被打的頭破血流,如果認識不到、意識不到這一點,任何對於甲午戰爭的反思,都是南轅北轍,不得要領。
當下,中日關係因為釣魚島問題以及中國國內的輿論導向,已經開始一種危險的冷戰狀態,擦槍走火的可能隨時存在。即使中國官方如何鼓吹其制度自信,但是,大清帝國的兩個硬傷和軟肋(極度腐敗的政治和嚴重的社會矛盾衝突),當下中國依舊存在。
歷史總有驚人相似的一幕,可以預見,若中日之間真的在這個甲午年發生衝突,甲午戰爭發生的那一幕,還會在這個甲午年重新上演,解放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將會成為一個笑話。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如果意識到這一點而又不採取脫胎換骨的方式進行制度改革,那麼,中日不戰則已,若戰,亡黨亡國的倒計時,必將開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