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11日訊】唐代的中國,詩人輩出,名篇斗量,稱得上是詩的國度。本文要介紹的主人翁,也是其中的一員,這就是官員與詩人二位一體、活躍於唐朝晚期的李遠。不過與同一朝代的「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相比,李遠只好算一位「非著名」詩人。不過他雅好圍棋,留下了極清麗的詩篇,使他在圍棋史上的詩名,大大蓋過了他在詩壇的名頭。
唐代弈棋仕女圖
才子風流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雲安(今重慶市雲陽縣)人,生年不詳,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進士。太和末至開成中授當塗縣尉,遷縣令。開成五年(840年)福建觀察使盧貞闢為從事。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監察御史。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前後出為岳州刺史。大中中轉忠州刺史,又轉建州刺史。約大中十年貶岳州從事。大中十二年起為杭州刺史。大中十四年轉江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轉明州刺史。約咸通二年(861年)卒。墓「在雲陽縣西五峰麓」。
李遠先生久歷宦海,連知大郡,官聲如何呢?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賀知章後人賀憑以著作郎任江西永新縣令,李遠作《送賀著作憑出宰永新序》送別,文曰:「子毋以邑小去國萬里而難治。……士既得民社之寄,則早作夜止,盡心以理之,使訟平賦均,老弱無懷詐暴憎,斯無愧於取直,而不負其所寄矣。今永新之為邑也,僻在江南西道。吾聞牛僧孺之言,與荊楚為鄰。其地有崇山疊嶂,平田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其君子好義而尚文,其小人力耕而喜鬥。今子往而宰之,勿以險遠難治而自貽伊戚也,以樂易近之。均其賦,息其爭,因其利而役之,則無怨。明文王之政以教之,使知禮讓,則尊君親上,養老慈幼,悉知而勸於為善,自無懷詐暴憎之習矣。」李遠送別之際,對賀氏循循善誘,其實也是他自己為官心地的抒發。他在當塗及岳、忠、建、杭、江諸州,何嘗不如此?
《唐才子傳》稱其「少有大志,誇邁流俗,為詩多逸氣,五彩成文。早歷下邑,詞名卓然」,其人品、氣度從此略略可知。
李遠的作品傳世不多。據《全唐詩》載,計有三十五首(其中二首重出於他人集中)及二句殘句。此殘句即為「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也見於《北夢瑣言》)以及「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又見於《唐語林》)。這兩句詩如此清麗、雋永,恬淡忘俗,意境高遠,一時傳誦甚廣。警句令人過目難忘,全詩卻沒能存留下來,或許,正是因為這兩句詩過於出彩,後人對原詩不甚留意,最後反把原詩闕失了也未可知。
關於「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此句,詩人抒發胸襟,表示要以酒、棋遣懷,不料此句令皇帝印象深刻,差一點誤了李遠出典名郡的好前程。據宋朝人趙時令的《侯鯖錄》的記載: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táo)向皇上奏請李遠出任杭州刺史。宣宗說,朕聽說李遠有「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惟消一局棋」的詩句,疏放如此的人,怎麼可以治郡理民呢!令狐綯解釋說,這是詩人藉此來抒發其逸情雅興而已,未必真是整日豪飲沉醉、弈棋消時。宣宗說,那就讓他去試試吧!結果,李遠到任後,政績卓著,沒有辜負宰相的舉薦之誠。
李商隱《懷求古翁》
與李遠同宗而居晚輩的大詩人李商隱,曾有一篇《懷求古翁》,當是懷念李遠的詩篇。這對研究李遠生平事跡來說彌足珍貴。全詩為:
何時粉署仙,傲兀逐戎旃。
關塞猶傳箭,江湖莫系船。
欲收棋子醉,竟把釣車眠。
謝朓真堪憶,多才不忌前。
首句中「粉署」,是尚書省的別稱。漢代尚書省皆用胡粉塗壁,上畫古賢人、列女等。後世因稱尚書省為粉署。「仙」,即古詩文中所說的仙官,是指處於顯要部門而職務清閑的官缺。「傲兀」,意氣鋒銳凌厲,不隨流俗。「逐」,競爭,追求。「戎旃」,軍旗,常以喻軍旅。
首兩句說:我記得你老曾在尚書省就職,雖說不上顯要,但卻清閑自在。誰知意氣風發、不隨流俗的你,卻要擲筆從戎,投身於軍旅生涯。
三四句中,「箭」,指令箭,是古代軍隊中發令用的小旗,桿上加有箭頭,叫令箭。「傳箭」,就是發布令箭。三、四句說,也許鎮守邊關,指揮作戰,你是個合適的人選。誰知你後來卻處身江湖,再也莫想栓船歇舟了。
五六句中的「釣車」,是一種釣具,有輪可纏繞釣絲。五、六句緊承前句說,現在好了,你退隱鄉居,再也用不著到處奔忙了。一邊下棋,一邊喝酒。棋下完了,想把棋子收起來,人卻沉醉了。臨水釣魚,純為消閒,手把釣車,竟沉沉入眠。
末句中,「謝朓」,南齊陳郡陽夏人,字玄暉。李白詩云:「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小謝」即指的謝脁。謝朓長五言詩,南朝沈約嘗雲;「二百年來無此詩也。」以山水風景詩最為出色,風格秀麗清新。並重格律,為「永明體」主要作家。「忌前」,忌妒別人的才能聲望超過自己。《南史•謝脁傳》:「脁好獎人才。會稽孔覬粗有才筆,未為時知,孔珪嘗令草讓表以示脁。脁嗟吟良久,手自折簡寫之。謂珪曰:‘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余論。’其好善如此。」
末兩句說,你才華橫溢,又無嫉妒之心,這不能不叫我想起南朝的謝朓。。
李遠退隱之後,以弈棋、垂釣為樂,為本詩看點,自不必說。他性情豪放,不流時俗,才華橫溢,胸襟開闊,堪與謝脁比美,都顯露於本詩的字裡行間。
從此詩中,可以約略推斷李遠的一點事跡。李商隱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僅四十六歲就英年早逝了。所以,至遲在858年,李遠曾經任職尚書省,甚至遠赴邊塞從軍。這兩件事《唐才子傳》中並未提及,只說李遠曾當過幾任州刺史,而以往的研究者也未涉及到此。
被李商隱稱為老翁的李遠如何走完他的人生旅程呢?請看他的《閑居》詩:
塵事久相棄,沉浮皆不知。
牛羊歸古巷,燕雀繞疏籬。
買藥經年晒,留僧盡日棋。
唯憂釣魚伴,秋水隔波時。
大意是:世俗之事久已棄置不問了,生平的興衰沉浮早就忘記了。隱居鄉間,經常看到的是,趕著牛羊晚歸的牧童,轉過古老的巷口。聽到的是,燕雀在園圃的籬笆上歡快地鳴叫。人老體弱,買來藥草,自己晾晒、炮製,加強調養。閑暇無事,招留僧人,長日圍棋,以消永日。秋雨連綿,河水又上漲了,我那一起垂釣的老夥伴,怕是過不來了。
李遠的晚年,拋棄紅塵俗務,忘卻官場沉浮,隱居鄉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弈棋垂釣,自得其樂,一直走完他的人生旅程。真是位大智大悟之人。
盧尚書《哭李遠》
李遠去世後,《全唐詩》七八三卷中收入了盧尚書所作《哭李遠》,寫得情真意切。詩曰:
昨日舟還浙水湄,今朝丹旐欲何為。
才收北浦一竿釣,未了西齋半局棋。
洛下已傳平子賦,臨川爭為謝公詩。
不堪舊裡經行處,風木蕭蕭鄰笛悲。
首句中的「湄(méi)」,指岸邊。「丹旐(zhào)」,舊時出喪時為棺柩引路的旗子,俗稱招魂幡。
首兩句說,我日夜兼程趕回來與你告別,一葉輕舟昨日抵達浙水之濱。可是今天,一竿引路的招魂紙幡卻不知將你帶到什麼地方、幹什麼去了。
三、四兩句說,前不久,你還在北浦持竿垂釣;西齋的殘局還擺放在那裡;你的音容笑貌似乎還在我的面前,你怎麼說走就走了呢!
五六句中的「洛下」,即洛陽,東漢建都於此,唐為東都,這裡代指京城。「平子賦」,指張衡的《西京賦》。張衡,字平子,東漢南陽西鄂人。少善屬文,通五經,愛好天文、歷算、機械製作。傳世的文學作品僅有《西京賦》。所制候風地動儀為世界最早觀測地震的裝置。「謝公」,指謝靈運,南朝宋陽夏人。淝水之戰的功臣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博覽群書,工書畫,初為南朝宋武帝太尉參軍,後遷太子左衛率。少帝時貶為永嘉太守。好山水,既不得意,便肆意遨遊,各處題詠。不久辭官移居會稽。文帝征為秘書監,遷侍中,常稱病不朝。後請假東歸,免官。不久任臨川內史,以行為放縱,為有司所糾,流徙廣州,不久以謀反罪被殺。詩以寫山水者居多,頗為後世稱頌。
五、六兩句,以張衡、謝靈運為喻,盛讚李遠的文名。說在他死後,無論是京都,還是任所,到處都在傳誦他的詩文。由此推斷,他的名句播越遠近並流傳下來,就不足為奇了。
末兩句,用魏晉故事。向秀與嵇康、呂安友善,嵇、呂后被司馬昭殺害,向秀路經其山陽故居,聞鄰人笛聲,感懷故人,於是作《思舊賦》。兩句用此典故,表達了詩人路經李遠故居時對友人的深切懷念。
李遠才子性情,自然有癖。《唐才子傳》載他「性簡儉,嗜啖鳧鴨(野鴨子)。貴客經過,無有他贈,厚者惟綠頭野鴨一雙而已。」其性情如見。這與晉人張翰嗜鱸魚(張翰羈官洛陽時,因見秋風起,油然而生「莼鱸之思」,不惜辭官回到故鄉吳中)、書聖王羲之嗜鵝,並為美談。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