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三寶太監下西洋(組圖)

 2013-12-04 12: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三寶太監鄭和,他是弘揚大明國威的使者,是那個時代人人敬畏的海上英雄

【看中國2013年12月04日訊】鄭和,本姓馬,小名三寶,雲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為家鄉發生戰亂,被擄進明軍閹割,後入燕王府,成為朱棣的一名侍衛,日漸得寵,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於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著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就著他擔任正使,率領一個巨大的船隊出海,到世界周遊,順便讓人們知道大明朝就是世界的中心。

從1405-1433年間的28年中,鄭和七下西洋,先後到達東南亞、南亞、伊朗、阿拉伯等地,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共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處,就把大明朝的寶貝禮物贈送給國王,那都是些有著固定中國特色的東西,瓷器、絲綢、茶葉、金銀、鐵器、農具等,當然,作為禮尚往來的一部分,鄭和也交換回了一些象牙、香料以及寶石。


鄭和大寶船的模型

鄭和所率的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起錨地均選在江蘇太倉。

鄭和下西洋之時,太倉本地人費信也先後四次奉使往海外諸國,回來時寫下了開眼界的《星槎勝覽》一書,順便也對四十餘個國家的基本情況逐一介紹,這就使得太倉人對海的認識比其他地區的人更為直接。海運或遠洋航海冒險精神一點一點地生長著,鄭和船隊的大部分海員也都出自太倉。

宋時,「四大發明」都已出現,這大概是鄭和船隊能以一個大國心態欣然前往幾十個國家去周遊的心理基礎,無論是在航線上還是航行經驗上,鄭和船隊都有歷史性的突破,流傳下來的《鄭和航海圖》及4幅附圖(過洋牽星圖)對世界航海史和地理學都有重要影響。


浩浩蕩蕩的鄭和艦隊,關於他們出航的目的,存在著很多說法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有一種說法是,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推翻了建文帝,但建文帝神秘失蹤了,於是,朱棣先是派戶科都給事中胡瀅遍行全國各地長達16年秘密尋找,未有下落。朱棣一咬牙,就派鄭和赴海外尋找。跟這種說法相關的另一種說法是,自始至終給朱棣出謀劃策的都是姚廣孝(後封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曾監修《太祖實錄》,與解縉共同纂修《永樂大典》),他曾參與了第三次下西洋,不遠萬里到達斯里蘭卡,目的是為迎回佛牙(傳為釋迦牟尼的牙齒,又稱為佛牙舍利)。但朱棣為什麼會派出姚廣孝這樣高級別的官員,勞師動眾迎回佛牙?可能的用意是:為了宣揚他的正統地位,以平息民間的不滿和反抗情緒。

不論怎麼說,鄭和七下西洋肯定是中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歷史學家的解釋是: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以「協和萬邦」的身份「和番」—擴大和搞好與海外各國的友好關係,同時,維護海道安寧,為各國調解矛盾糾紛。明朝太強大了,強大到只需要給別國施以恩澤就可以了,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多歡聲」、「爭相迎」。從前,中西方的交流,主要是通過陸地絲綢之路,自鄭和以後,中外交往的路徑依賴就從陸地轉變到海洋。

作為一種雙向交流,15世紀末,葡萄牙人航海東來,無獨有偶,登陸地正是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的印度卡利卡特。隨後,葡萄牙人又沿著鄭和開闢的海上航線,追尋到馬六甲。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東西方海上匯合。

来源:中國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