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16日訊】香港《南華早報》11月14日刊登題為《著急的北京地鐵乘客令德國刷卡機吃不消》的報導,報導稱,北京地鐵裡先進的德國製造刷卡機總是出現各種故障,但這種機器在歐洲總能「運轉順暢」,報導稱德國工程師在設計該機器時並未考慮到「急躁的中國乘客連兩三秒都不能等」。報導還舉出了許多國外設備在中國用不久的例子。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4日刊登題為《著急的北京地鐵乘客令德國刷卡機吃不消》的報導,報導稱,北京地鐵裡先進的德國製造刷卡機總是出現各種故障,但這種機器在歐洲總能「運轉順暢」,報導稱德國工程師在設計該機器時並未考慮到「急躁的中國乘客連兩三秒都不能等」。報導還舉出了許多國外設備在中國用不久的例子。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4日刊登題為《著急的北京地鐵乘客令德國刷卡機吃不消》的報導
以下為《南華早報》報導:
生產該刷卡系統的一位公司經理說,工程師每年都要從德國飛來中國好幾次,處理各種技術故障,尤其是系統失靈。
他說:「我們的技術專家都很疑惑,為什麼相同的機器在歐洲多年來運轉良好,卻在中國總是出問題。他們對自己的發現感到震驚。」
在歐洲,乘客之間總保持一定距離,只有在前一位乘客通過檢票機後,後一位乘客才會把票投入機器。但在中國,著急的乘客彼此緊貼,通常在前一位乘客還未通過閘門時,後一位乘客就已經把票投入了機器。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理說:「我們的德國工程師認為,兩張票之間應有兩至三秒的間隔。但在中國,即使半秒的間隔也太長了。」
這一問題很難解決。工程師不僅需要改寫軟體程序,還要重新設計部件。截至目前,外國技術人員還沒有想出一個有效解決方案來應對急躁的內地乘客。
因此,在北京及其他中國城市,地鐵刷卡系統通常有人看守,工作人員不斷告誡乘客往後站,當機器發生故障時要親手收票。
公共交通只是外國技術在中國失靈的一個領域。在中國市場競爭的跨國企業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因為地方企業總能抓住機會,找至到更適合當地市場的產品。
程力專用汽車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張毅(音)說,內地官員以前都喜歡購買國外技術和品牌。
他說:「外國企業生產這些(專用)汽車已有幾十年歷史。不可否認,這些企業的技術在某些領域更加先進。有些官員認為,使用來自發達國家氣派的道路清掃車將提升城市形象。」
但在過去五至六年,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內的大多數中國城市放棄了外國生產的公共設施保養設備。
張毅說:「中國街道上充滿垃圾,其大小和數量都遠超歐洲或美國。這極大縮短了外國清掃車輛的使用壽命。」他說,本土生產的機器也許沒有炫目的技術和亮麗的外表,「但能把活兒干好」。
外國產品的另一項劣勢是價格。國產車輛的成本通常只有國外產品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而且國產零部件更便宜,也更容易獲取。
許多外國技術在中國並不適用,這有多種原因。去年廣東一份農業報告說,豬糞發酵技術廣泛應用於歐洲和日本,但在中國不起作用,因為中國的豬餵有大量抗生素,會消滅有助於發酵的細菌。
據報導,德國大眾汽車不再使用一種變速箱,因為中國的交通堵塞讓這種變速箱頻頻出問題。內地媒體報導,用發達國家技術建造的垃圾處理廠常常因城市排水系統的大量污染物而不堪重負。
但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曹其新說,在一些諸如空間項目的敏感領域,中國仍然依賴外國技術。他說:「雖然我們的研究人員也有好點子,能拿出好的設計,但把這些想法變成產品則是另一回事。」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