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09日訊】房地產,從來都是觸動人心的話題: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8月份,北京、上海、廣州新房價格同比上漲18%-20%,二、三線城市同樣呈現房價爬坡的情形。與此相關的另一個數據是:財政部提供的報告指出,今年1-7月,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逾2萬億,增長49.4%,由此帶動了地方稅收增長。剛剛出讓的土地,不可能在半年內建成商品房,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對未來商品房價格持續上漲形成預期,而預期又往往對現實造成干預。
過去的半年,被描述為「沒有地產新政的日子」,既沒有鬆動限購,也沒有出臺新的打壓房價條款。房地產的2013年仍在「空檔滑行」,而房價的表現卻像「溫水煮青蛙」,由溫和增長逐漸逼向沸點。
經過十餘年時間,房地產已然成為驅動經濟的一個重要引擎,要把這個龐然大物從當前的經濟運行中驟然摘去,既過於簡單,也失之理性。任何一個長效機制的形成,都不是下一劑靈丹妙藥就可一蹴而就的。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在抑制房地產膨脹方面,存在著重流轉、輕保有的弊端,從長遠看,在保有環節設遺產稅、不動產稅、贈與稅,是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但如果斷然在保有環節推出重稅,土地一次性出讓轉變為按年交納的土地年租制,那麼極有可能出現房價大幅下挫、土地財政遁形的震盪,而這是任何一個經濟體均難以承受的「硬著陸」。
熨平高房價之痛,最為重要的一環首先是住房保障制度的確立與完善。我們一直在釐清,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商品房具備著資產性質,那麼必然是有力者趨之,無力者避之;而保障房則因成為底層民眾的公共福利,與醫療、教育一併成為支撐民眾生活的基本選項。然而,自1998年正式取消福利分房制度的十餘年之後,2010年保障房艱難起步,微見成效,系統性的成熟仍需時日,但是我們期望這個系統能夠盡快完善。
可以看到,各地的保障房建造從剛開始的消極應對,到現在逐漸有所改觀。近三年以來,每年建成的保障住房在500萬套左右,雖未及商品房年度約800萬套供應量,然而只要持續供應,必然會形成對高房價的對沖效應。
保障房發展的速度迅猛,但其暗含的問題也相當突出,首先是保障房的分配。相比於經濟適用房「官分官佔」的痼疾,保障房在分配上已經向底層民眾傾斜,但其背後的暗箱操作仍然頑固地存在。
今年6月審計署公布了2012年度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蹤情況,審計共發現6萬多套保障房被違規分配使用或出租出售。究查力度不可謂不大,然而在「晒太陽」之後,對於違規分配的處置結果,卻未見落地。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法不責眾,正是「官佔官分」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保障住房的監督也要敢於「打老虎」,不查則已,一查到底,讓監督機制真正成為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實是當務之急。
其次,讓住房保障成為一個有層次的供應體系。是建造廉租房,還是經濟適用房、限價房?是哪一類容易完成指標就建哪一類,還是按照實際需求劃分不同層次的保障品類?目前是一個比較隨意的「大包干」格局,只要可以貼上保障房標籤的都算數。對於剛剛開始「補課」的保障體系,問題可以存在,但是如果對於「保障」二字未能心存敬畏,總是停留在完成指標的粗放水準,保障房不能保障,高價房仍會高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