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罵兩任皇帝的狀元法官(圖)
孫伏伽像
【看中國2013年09月18日訊】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個。是創始於唐代,完備於宋代,延續至元、明、清,長達一千三百年歷史。進士第一名為之狀元。從唐朝到清朝的一千三百年中,共開科考試七百四十五次,有據可查的文狀元共錄取六百五十三人。
一張張狀元榜的背後,敘寫著無數的傳奇故事,而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他的人生軌跡值得我們去學習思考。
第一狀元的「非人」履歷
孫伏伽,貝州武城人。生年不詳,卒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狀無。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隋朝初立之時,雄才大略的隋文帝大舉改革落後腐朽的門閥人才選拔制度。孫伏伽就是抓住了這次歷史的機遇,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孫伏伽參加科考之後初顯身手,就將進士頭銜收入囊中。在隋代,科舉士人、貴族子弟、軍功人員、基層幹部等都可以報考大理寺公務員。出身不一樣,試卷亦有別,但都要測試「疑案」的處理能力。已有工作經驗的基層幹部自然佔便宜,但孫伏伽依然憑藉自己在「理刑斷獄」方面的天賦殺出重圍,競爭上崗。
公元618年,隋朝國戚李淵在晉陽易幟,起兵反隋。不日長安即克,唐政府定都於此。孫伏伽順應時勢,投奔到李淵麾下。
敢罵皇帝的牛氣法官
為了汲取隋煬帝拒絕受諫而亡國的教訓,李淵下旨,鼓勵大小官員上書言事,可以指責君王過錯,評議朝政得失。眾大臣明白,這是開國皇帝常有的姿態,所以沒人願意當出頭鳥。李淵正揚揚自得於一片讚美聲中時,突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區區一介縣級法官,居然趁此機會,連上三折,把皇帝近期的失誤兜了個底朝天。
孫伏伽在奏折中義正詞嚴地說: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一言一行都會被史官記錄下來,怎能不慎重?您起兵晉陽不久,就接受了下屬獻上的獵鷹、琵琶、良弓等物品,還予以重賞。您有沒有想過這就是前朝的弊風,隋煬帝就是因為「恣其心」而亡國毀身的啊!
李淵閱折大愧,趕緊放飛了獵鷹,封存了琵琶、良弓,下詔蕩滌前朝弊習,同時表示自己要率先垂範。並賞賜錦帛300匹。從此,孫伏伽從一個基層小法官一躍而成為中央政府紀檢幹部,正式邁上了平步青雲的仕途。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知人善任,將孫伏伽從言官崗位上調回大理寺,升任少卿,發揮其「理獄」專長。
說完老子說兒子
唐太宗在繼位之前,南征北戰,經常打仗。後來天下太平了,沒仗可打,於是就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心裏就痒痒。
孫伏伽在辦案之餘,發現唐太宗特別喜歡騎射打獵,又上書諫諍說:「陛下走馬射帖,娛悅近臣,此乃少年諸王之所務。豈能既為天下,今日猶行之乎?陛下雖欲自輕,其奈天下社稷何!」
唐太宗讀後很是讚賞,說:「卿能言朕失,朕能改之,天下庶有謬乎?」孫伏伽一聽,膽氣更足了,居然當面「逆龍鱗」起來。
孫伏伽一生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拜治書侍御史時,自己先從朝中得旨,歸家後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來,合家狂喜而孫伏伽若無其事。
他曾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賞罰之行,無貴賤親疏,惟義所在。」這句話記載於《新唐書》卷一百三《孫伏伽傳》,是孫伏伽在勸告唐太祖執行法律要一視同仁時說的一句話。此話的大意是說:國家進行獎賞和處罰,不分貴賤親疏,唯一的標準是正義國法。這反映了孫伏伽執法護法的可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