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在尋覓什麼?(組圖)
——聲聲慢•尋尋覓覓再解

【看中國2013年07月28日訊】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慼。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殘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字易安。是南北宋之交的女詞人。李清照出生在一個詩禮貴族之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是當時的文學家,曾師從於蘇軾。王拱宸,以忠厚和才學被皇上點為狀元,他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是李清照的母親。得天獨厚的遺傳與家庭的熏陶,造就了才調絕倫的李清照。十歲出頭的年紀時,李清照已經才名遠播。此時的她,過著「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貴族少女生活。

及至及笈,嫁與趙明誠為妻。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與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政敵,但是李清照素有才名,趙明誠也以好學、忠厚而聞名於仕宦人家,因此兩家棄宿見而結親。趙李婚後過著校書賞畫,指述典故,斗詩拼比才情的富足的精神生活。二人節衣縮食收藏金石書畫,收藏品蔚為大觀,可以盈屋充棟。琴瑟合鳴的日子中,偶有離別,李清照描摹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少婦情懷。

但是世事無常,轉眼間金軍的馬蹄驚破了琴棋書畫的風雅生活。靖康之變,宋室南遷,賦閑十年的趙明誠被啟用。趙明誠赴任後,三個月的時間,病入膏肓,西去。「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的夫君成為李清照心頭永遠的追憶和傷痛。

夫婦二人一生的金石書畫的收藏,或毀於戰亂,或上獻朝廷,或被偷盜,所剩無幾。

李清照的這首詞,寫在戰亂、國破、離喪、南渡之後。

李清照善以觸手成春之筆,以極平易的口語道出的極雅緻的情懷,彷彿於天地之間長袖廣舒,隨興而舞,卻又步步踏韻,自然之至,工整之至。李清照的詞,流傳下來的篇篇是精品。而這一首,又是李清照的詞中的神品。

這首詞的韻律之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歷來的評論家對這首詞無不盡讚美之詞。

李清照與趙明誠沒有子女,南渡後的李清照,孑然一身,想到夫婿墓前可以合抱的樹木,是否會悲嘆「爾今死去儂收葬,他年葬儂知是誰」!

二人畢生收藏的金石書畫,即使沒有戰亂,也會有人事代謝,總有一天會散去,流入別家,恰如當初它們流入二人的手中。

這首詞的韻律之美,樂章之美在這裡無需多說。詩人在這首詞裡到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多少年來卻始終是個迷。詩人到底在尋覓什麼?

李清照的一生,經歷了佛家的瞬息萬變。這首詞,已經超出了審美意義,上升到哲學意義上對人生的終極意義的追尋。誰是誰的最終歸宿?人的最終歸宿在哪裡?通向歸宿的路又在何方?

在歷經戰亂流離之苦後,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與當初養尊處優的貴族眼光已迥然不同。繁華易逝,人生無常,人,最終,要去往哪裡?

李清照以她驚人的才華為中國的文學史留下了燦爛的篇章,男中有李後主,女中有李易安,在中國文學史上盡顯風流。

就是在專制、集權國家的教科書中,獨裁政黨也不得不承認,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宗教情懷。而人思想的追求,是用什麼暴力手段都不能抹去的。

佛家還說,人生有輪迴,這些曾經創造了中華文化的人物如今在哪裡呢?他們是否找到了生生世世追求的靈魂歸宿?

本文留言

作者於海心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