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警告「中國人來了」- 歧視還是善意?(圖)

 2013-07-12 22:1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7月12日訊】 德國《 明鏡在線》 旅遊記者奧爾特的一篇《 酒店裡的中國人警告》被中國媒體翻譯成中文,並引起廣泛轉載和評論。德國人對此文的看法如何?

德國《明鏡在線》旅遊記者奧爾特(Stephan Orth)在入住一家巴伐利亞州的酒店時收到一份A4紙大小的告示,提醒客人注意「外國文化特殊的餐桌禮儀」。

奧爾特獲悉,第二天早上大概6點半到7點半之間,一大隊中國旅遊團會在餐廳用餐,屆時將會比較吵,這有別於歐洲的飲食習慣。酒店提醒:「其他客人請不要在意中國人吧嗒吧嗒地吃飯聲音和打嗝聲的影響,因為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想安靜地吃早餐,請在8點以後光臨」。

次日清晨奧爾特在餐廳裡領略到一番熱鬧景象,在他看來彷彿置身於某個喧嚷的亞洲市場:中國遊客用杓子逐個拍打小麵包,以試軟硬;椒鹽脆餅被拿起後又被放回去了;用蹩腳的英語給服務員下指令,也不說「請」和「謝謝」。奧爾特還聽到一個廚房員工偷偷對一名德國客人說,「他們走時,我會很高興」。

奧爾特在文章最後寫道,當時餐廳裡的音量大小堪比一個客滿的酒吧。他認為這出「戲」其實樂趣橫生,比他想像中好很多。對於為何提前向客人發出「中國人來了」的警告,該酒店經理告訴奧爾特說:「如果我們提前指出,就不會收到投訴!」

德國網友評論

在奧爾特在《明鏡在線》網上的文章下可看到40條德語讀者評論。穩坐「沙發」的網友phrasensport憤慨地稱這種警告為「種族歧視」。他(她)寫道:「如果我在外國聽到這種針對我們發出的警告,我一定會覺得無地自容的。 ……人們可以在真正接到投訴時再向客人解釋。提前就發出這種針對外國文化做好準備的警告,讓我都替(這個酒店)感到無比慚愧。真是典型的德國人。」

網友 bongobasis 回應說:「我在上海生活已有6年之久,但是不得不抱歉地指出,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確實有待適應。作為酒店的客人能之前收到這種提醒,沒什麼不好嘛。中國餐館裡的音量確實大得驚人,大部分中國人對歐洲餐桌禮儀也不是很瞭解。」網友Gezeda則認為將此事說成「種族歧視」很搞笑,他(她)解釋道:「我認為這種警告的方式是為避免可能發生的麻煩事兒。我在臺灣生活過一段時間,確實見到一些上述現象。……相反地,如果德國人在餐桌上擤鼻涕,也會引起周圍中國人的側目……。」

就「種族歧視」的說法,Singa-minga也表示不同意,他(她)留言:「首先送上來自新加坡的問候……將中國遊客拒之門外才是種族歧視,沒有提醒其他客人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這種提前警告的做法對雙方都好:我們對中國遊客一方面表示歡迎,同時我們也可以自己選擇是否要和外國文化有這樣的親密接觸……」

中餐館老闆:有失公平

科隆一家中餐館的老闆馮冉也閱讀了此篇文章,並認為此種警告有失公平,她告訴德國之聲記者說:「如果酒店之前和導遊溝通好的話,導遊會提醒這些中國遊客,一般不會出現這種吵亂的現象。我的餐館也經常有中國旅遊團光顧,類似聲音大的現象確實存在,但是我也發現有逐漸好轉的跡象,尤其是展會和商務團的客人,因為他們和歐洲人接觸較多,漸漸瞭解到歐洲的餐飲習慣,但是我們還是要不時地提醒。」

馮冉也會遇到來自其他國家的食客,她舉例說:「像印度和西班牙人,就是比較放鬆的民族,也會有類似的現象,但像日本和韓國人就比較自律。」

馮冉認為這種專門針對中國人的警告是小題大做。雜訊在她看來也是因為團體的關係,她建議酒店可以提醒其他客人說:「今天有旅遊團,可能會比較吵,沒有必要特指中國人。正如當有旅遊團來我這裡就餐時,我會提醒散客說,旅遊團的人比較多,自助餐上的菜可能很快就空了。但是其他客人也並不太在意。」

来源:德國之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