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氣死」事件(圖)


傅斯年(資料圖片/看中國配圖)

【看中國2013年06月24日訊】最近一位記者先生在主流喉舌(《台大校園:「傅鐘」為誰而響?》四月十九日《人民日報》)介紹臺灣大學校園重要標誌「傅鐘」的歷史時,寫道:「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傅斯年猝死於台大講臺,新聞廣播說‘傅斯年先生棄世,卻被學生聽成了傅斯年先生氣死’。於是學生們聚眾要求校方懲辦凶手。直到臺當局官員出面解釋清楚,學生才退去。」

這段往事,我相信六十幾年前曾經參與要求「懲辦凶手」的學生們現在仍可現身說法者大有人在。那天下午六點左右傅先生是在臺灣省參議會會場列席備詢發言後,因腦溢血突發昏倒,急救罔效,五個多小時後逝世。他絕不是如記者所想像的「猝死於台大講臺」。假如死在講臺,難道他是被聽課的學生「氣死」的?學生們還有「聚眾要求校方懲辦凶手」的必要嗎?

說來有趣,「棄世」與「氣死」之辨,既是誤會,也是事實。事緣翌日早晨,臺灣省參議會副議長李萬居召開記者招待會,宣布傅校長昨夜棄世。因為他有閩南口音,有些記者把「棄世」聽成「氣死」,大家立刻把問政作風一向強硬的郭國基參議員跟傅先生的對話聯想在一起了。有人再向李萬居求證,他隨口說出「傅校長確為郭國基所氣死」,此事又見次日《新生報》。當時臺灣媒體有一種說法:議壇「郭大炮」與學壇「傅大炮」交鋒,後者不敵前者,一戰而亡矣。

最近東方出版社推出《蔣介石在臺灣》系列書《危急中的臺灣》一冊,稱傅斯年為臺灣教育捐軀第一人,把他的人生最後一天寫得極為生動。不過,幾年前人民出版社的《傅斯年傳》專著,內容豐富,對逝世經過更有一番詳盡的記述。現在年輕一輩人也許不明白,臺灣大學是國立學校,為什麼校長有義務到省參議會備詢呢?由教育廳長陳雪屏答詢不就夠了嗎?只因傅先生認為大陸丟掉了,辦教育要靠臺灣的稅收,他應該出席省級議會,表示他的民主理念和負責態度。

至於整個事件沒有擴大惡化而及時落幕,主要原因也不是什麼「臺當局官員出面解釋清楚」。我倒認為,大雨驟降,有緩和氣氛的「天意」之外,校方的處理方式堪稱得當。臺灣大學教務長錢思亮在十一月底到歐洲訪問,那時可能還沒回來。二十一日為悼念校長,臺灣大學停課一天。那天一早,學生紛紛集合省參議會,打布條,喊口號,為了報仇,要殺郭國基而後快。時近中午,群情沸騰,警察大有不可招架之勢。突然間,臺北下了一場大雨,弄得大家飢寒交迫。下午一點二十分,訓導長傅啟學冒雨趕來,勸解學生。他說,傅校長跟他在北京大學就是好朋友,他的不幸,自己感同身受;傅校長乃學術界第一流人物,為何要跟沒見識的地方議員相比呢;戒嚴期間,大家行為要有節制。他把情理法三方面都提到了。最後,他灑淚喊道:「本人保證將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交省參議會,由參議員作書面答覆,請同學們回學校去。」大家知道郭國基早已溜跑,再留下似無大作用,只好解散。

郭國基曾說,希望傅斯年在天之靈,有朝一日能從臺灣議壇把他召去。這個臺灣政界的硬漢,從省參議員做到市議員、省議員,以至於立法委員。一九六九年,他終於在國會議員任上病逝。用現在的政治術語來說,他雖是臺灣籍議員與政府的強烈批評者,卻屬「統派」而非「獨派」,難怪現在的在野黨對他的吹捧興趣乏乏了。

本文留言

作者汪威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