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行業告別黃金十年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經歷了黃金十年的中國煤炭行業,似乎在一夜之間入冬,回到了10年前的起點。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煤炭價格每況愈下,已引來國家相關部門出手「救市」。

大同,號稱「煤都」,依然籠罩在煤市「寒潮」之中。國有煤炭企業排名第三的同煤集團運銷總公司2層銷售大廳,數十名同煤工作人員的服務對象只有記者一人,與過去熙熙攘攘的買煤者蜂擁甚至一煤難求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大秦鐵路,這條擔負著中國五大電網、350多家發電廠、十大鋼鐵公司、6000多家企業及十幾個省份生產和民用煤運輸任務,承擔全國鐵路煤炭運量近1/5的鐵路專線,伴隨著煤炭價格陷入低谷,也走完了自己的黃金十年。去年以來,大秦鐵路集運站、發煤站暫時歇業,發貨量降低一半。

過去繁忙的運煤汽運貨車,今天靠在路邊幾天等不來一趟運煤機會,路邊挂出車輛轉讓牌子的比比皆是,甚至兩折價格超低轉讓。

更加鮮明的是,在大型電廠等需求大戶與大型煤礦的合同談判中,「煤老闆」過去高高昂起的頭顱,今天變成低三下四求著大型電廠等需求大戶買煤簽合同。「煤老闆」在合同談判中的議價能力徹底喪失、話語權全無,天枰已經完全傾斜到需求一方,煤炭的買方市場已經形成。

什麼原因造成我國煤炭市場僅僅半年時間就變得如此蕭條和冷清呢?什麼原因讓「煤老闆們」的風光瞬間不在呢?一般分析是,首當其衝的是進口煤帶來的衝擊。煤炭作為重要的資源性產品,鼓勵進口是中國做出的戰略選擇,2008年中國取消了煤炭的進口關稅,目前僅收取增值稅和港口費用。

相關數據顯示,國內進口動力煤佔沿海煤炭調入量的比重已經從2008年的6.8%增長到2011年的21.7%,去年達到27.8%,今年這個比例更是有望達到33%左右。沿海電煤需求大戶,利用國際煤炭價格便宜等時機,大量進口煤炭,對國內居高不下的煤炭價格起到了平抑作用。相對於國際質優價廉的煤炭,國內煤炭的優勢喪失殆盡,失去市場是必然的。

環保壓力逐漸增大,治理環境要求從緊,對煤炭需求也起到了制約作用。目前中國空氣污染源主要來自煤炭的消耗,政策導向和各地節能限排都不支持煤炭消耗和需求的增長。同時,隨著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

開發利用,煤炭被替代將是大勢所趨。

再者,我國正在下大氣力調整經濟結構,高耗能、高耗資源企業是對象。隨著電解鋁等高耗能企業被淘汰等,對電能需求下降,從而使得火電產能過剩,直接對電煤需求構成影響。

但是筆者認為,煤炭市場突現冷清,煤炭價格突然走低,煤炭需求大幅度下降,產能出現過剩,根本原因在於受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是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縮影和反映。這是最大的憂慮。

2008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國家出臺了4萬億元大投資。一大批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比如高鐵等大舉上馬,使得許多行業:電力、鋼鐵、化工和建材等顯得產能不夠,紛紛上馬了一大批產能。

從去年以來4萬億元投資效應消退,政府主導的大投資大舉降溫後,在4萬億元高潮時期上馬的產能嚴重過剩了包括鋼鐵、電力、水泥、化工以及煤炭。電力、鋼鐵、化工和建材等產能過剩,必然傳導到煤炭行業,最終表現和反映到我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上。

如果經濟出現深度下滑,那麼,產能過剩將加劇,就業壓力將增大,甚至金融風險也將凸現出來。煤炭行業入冬折射的宏觀經濟走勢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當務之急是防止我國經濟出現深度下滑。

只要中國經濟不出現深度下滑,鋼鐵、電力、水泥等行業目前的產能過剩並不是一個多壞的現象。正好促進這些行業整合,提高管理層次,練就內功。進而走入理性、規範和平穩發展軌道。

煤炭行業黃金十年走到頭更不是一個多壞的現象。對於保護煤炭資源、防止竭澤而漁式開採,保護生態環境、節能減排,倒逼煤炭企業苦練內功都有好處。同時,國家鼓勵趁國際環境寬鬆,國際煤炭需求下降,價格低廉之際,企業大肆進口煤炭資源是一個上策。這對於保護中國地下煤炭資源大有裨益。

至於說國家能源局準備「救市」,大可不必。筆者認為,不但不能「救市」,不能干預煤炭市場自主調節行為,而且應該趁機推進煤炭市場、電煤市場的徹底市場化改革,比如:放開煤炭市場經營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余豐慧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