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太陽神」施正榮的升起和隕落(圖)

 2013-05-23 12: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路透香港5月19日 - 2010年在澳洲悉尼,中國太陽能面板生產商尚德電力的創始人施正榮給大學生做了一場演講,現場座無虛席。他在演講中列舉了幫助其事業成功的幾位重要人物。

有兩個人被特別提到:楊衛澤和王榮。兩人都曾任江蘇省無錫市市委書記。

10年前,施正榮在悉尼一家太陽能公司做研究主管,這家公司是從他念過研究所的新威爾士大學分離出來的。當時的他已取得澳洲國籍,過著舒適的生活。他曾經對《財富》雜誌表示,「我之前並沒認真想過要離開。」

無錫市政府卻另有想法,想利用政府扶持和融資的承諾吸引施正榮回國,看他能否幫助在無錫打造一家太陽能面板生產企業。

施接受了邀請,並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把尚德電力(STP.N: 行情)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生產商之一。「我一直很幸運,」他在2010年那場悉尼學生演講中說道,「我的一生都非常順利」。

**戰略性產業的衰敗**

如今,中國「太陽神」施正榮的生活一點也不順利。去年8月,尚德董事會迫使他辭去CEO一職,今年3月又廢除了他的董事長職務。施正榮稱董事會廢除其職務的做法是「錯誤且非法的」。

尚德的債務達22億美元,其中包括於3月15日違約的5.41億美元可轉債。五天後,其中國主要業務--無錫尚德提交破產保護申請。

在巔峰期間,施正榮及其家族信託持股約30%的尚德電力在紐交所的市值高達160億美元,而現在只有約1億美元左右。在此期間全球光伏行業亦幾乎全軍覆沒,上市公司股票價格巨幅下挫。尚德電力的衰敗還與中國政府將太陽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作為「戰略性」產業的政策密切相關。

5月14日在上海舉行的一個太陽能會議上,施正榮對尚德的衰落表達了悔意,他說「十二年前我回國為了實現理想,以尚德為榮。但是現在很遺憾的是,我辜負了大家的期望。」

對50歲的施正榮來說,尚德的沒落令情況更加複雜。尚德電力股東提起訴訟,令施正榮在加州北部地方法院成為被告。訴訟指出,施正榮在避稅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成立了一家公司,向尚德電力供應生產太陽能面板的關鍵原材料--多晶硅。

訴訟還指出,施正榮在兩家公司間設立了合約,合約條款犧牲尚德電力以成就他個人利益。施正榮及其律師代表均未對此發表評論。尚德電力也拒絕置評。

路透從一名瞭解第一手情況的消息人士得知,尚德電力已經針對此事發起了內部調查。

施正榮的起落證明可再生能源產業不成熟的特性。儘管太陽能產業可能有益於環境,但Sanford C. Bernstein & Co的資深分析師Michael Parker說,迄今為止其已經成為「向西歐和北美政府榨取高達250億美元補貼的機制。」

過去五年,該產業在壓低太陽能製造成本方面取得明顯進展--施正榮對此曾做出自信預測。不過,這一產業仍嚴重依賴補貼,而目前全球各國政府卻面臨減少財政支出的壓力。

在中國,從中央到很多省市的各級政府對該產業的長達十年的扶持,造成太陽能產業產能遠遠超過需求。

欲瀏覽尚德電力重要營運數據相關圖表,請點選(link.reuters.com/nam87t)

**市委市政府播下的‘種子’**

2011年3月,施正榮對市委書記楊衛澤到訪尚德備受好評的無錫新總部表示歡迎。「尚德,」施正榮稱,「是市委市政府播下的一顆種子。」

對中國太陽能產業的股東來說,這顆種子變壞了。類似無錫給予尚德的直接政府扶持在中國遍地得到複製。賽維LDK(LDK.N: 行情)和英利綠色能源(YGE.N: 行情)等中國太陽能公司過去十年依靠補貼融資擴建產能。

隨著產業景氣衰退,一度幫助建立起這些大公司的地方政府,如今卻正在向這些公司提供救助。

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積極扶持,在海外激起了強烈的漣漪效應。來自中國太陽能面板製造商的激烈價格競爭,已導致中國與其最大交易夥伴之間產生糾紛。這些廠商目前受到產能過剩的困擾。

美國去年針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徵收反傾銷稅。歐盟執委會在5月8日表示將採取類似行動。歐洲對於太陽能面板的需求佔到全球的一半。美國和歐洲均指責中國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太陽能面板。

中國對於這個行業的積極扶持,使美國等其他國家跟進的壓力加劇。不過偶爾也會適得其反,矽谷太陽能公司Solyndra的案例就是如此,美國政府曾向該公司提供了大量的貸款擔保予以支援。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時聲明,「我們知道,掌握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國家將引領21世紀。」

Solyndra在2011年9月申請破產保護。

無論未來如何,中國太陽能行業的現狀用尚德一家競爭對手的話來說就是「殘酷的現實」:產能過剩、惡性價格戰、貿易衝突、債務違約和破產。目前政府正在救助垂死掙扎的公司。如果無錫這麼做了,尚德或許還有救。

**崛起**

施正榮出生在江蘇省長江上的一座小島上,上學期間成績一直很好,這使他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首批公派出國留學人員中的一員。

繼1983年畢業於長春理工大學並取得學士學位,又在1986年於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施正榮被選中派往海外繼續深造。

他原以為自己會被派往美國,但最終卻被送到了澳洲。就在這個此後被他戲稱為「當時地圖上都還不知道在哪兒」的國家,他開始了攻讀電力工程博士學位的求學生涯。

在新南威爾士大學求學期間,施正榮在低調和藹的處事風格與強烈的求勝欲之間把握得很好。他與少數幾名研究生同學共同使用一輛二手車。「你總是能分辨正榮何時開過這輛車,」施正榮的同學Michael Taouk稱,「因為播放機裡留著一盒‘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之類的磁帶。」

施正榮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就拿下了博士學位,之後又取得了澳洲國籍。

留學期間,施正榮遇到了其生命中的貴人--全球最傑出的太陽能科學家之一馬丁·格林(Martin Green)。1989年的一個下午,施正榮敲開了格林的辦公室大門。「(我)很幸運,當時他在辦公室,」施正榮後來回憶道。

1995年,在格林的幫助下,施正榮成為一個開發下一代太陽能技術的大學項目的研究副主管。施正榮很開心與行內傑出人士共事,直到無錫一名官員的前來拜訪。格林拒絕就此事置評。

**中國企業**

在政府將出資協助成立公司的承諾之下,施正榮於2000年回到中國。他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寫出一份200頁厚的業務計畫。「我從沒寫過業務計畫。我很佩服自己,」他在2010年回憶道。無錫政府控制的多家企業出資600萬美元,取得成立公司75%的股權。施正榮自己出資40萬美元。據曾經在尚德任職的員工表示,這些錢主要是借來的。尚德就這樣誕生了。

隨著世界各國當局開始重視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可再生能源逐漸炙手可熱,特別是光伏。在政府大量補貼的支持下,歐洲的光伏產品需求高速成長,尚德的銷售及盈利開始上升。

施正榮曾公開感謝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一直力挺他。根據知情人士表示,當光伏需求增加時,楊衛澤安排國有銀行提供貸款,以利尚德擴大產量。在2010年那場悉尼演講上,施正榮形容楊衛澤是他的「恩人」之一,並說楊衛澤可望「很快又要升」。他沒說錯,三個月後,楊衛澤成為江蘇省南京市委書記。

路透未能聯絡到楊衛澤與王榮對此報導提供評論。

從政府的角度而言,尚德為當地人口提供就業,為當地政府納稅,亦向當地銀行取得數以10億美元計的貸款。而就業及稅收這兩項,是中國共產黨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標準。

在2000年代中期,對於尚德的發展策略和方向,施正榮與代表國有股的一些董事會成員產生衝突。但無錫的最高層官員支持施正榮。在尚德前往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之前,施正榮將其他初始股東的股權買下。

施正榮之後接受專訪時表示,從那個時候起,「我覺得自由了。」

有一段時間,一切都很順利。2005年12月,尚德成為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的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集資4億美元。2006年,施正德獲選為中國中央電視臺頒發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並且安排格林教授搭機飛到中國,為他的愛徒頒獎。

到2009年,尚德已成為全球最大光伏組件製造商,年產能達到1,000兆瓦(MW),足以供應美國100萬戶家庭用電。施正榮獲得眾多名人讚揚,包括致力於氣候變遷議題的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前副總統戈爾。

施正榮一些過去的舊同僚認為,這些知名度讓他沖昏了頭,他覺得在政府的力挺之下,他不會出錯。楊懷進曾經參與尚德的創辦,他目前是海潤光伏(600401.SS: 行情)的總裁。

「施博士是被捧殺的,」他對路透表示「他是位科學家,不是企業家。」

**全軍覆沒**

尚德和整個光伏產業所遭遇的問題,其實就是全中國各地競相複製同樣的增長模式。中國政府曾在2006年時宣布,把再生能源作為五年規劃中的一個支柱產業。於是乎,地方政府和官員立刻一窩蜂湧入其中,創建了許多新公司,導致中國光伏面板生產企業在2010年末時達到123家之多。

產能的極其迅速擴張,使得中國太陽能領域從十年前的基本一片空白急劇膨脹到45GW(吉瓦)。以尚德為首的許多運營商在增擴產能時都是基於某種一廂情願的推斷,即全球範圍內的再生能源補貼政策釋放出大量的太陽能面板需求,並且這種需求會源源不斷。

2008年末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隨後歐洲也發生債務危機。然而就在2009-2012年期間,施正榮大舉增加產能,從1,000MW(兆瓦)猛擴到2,400MW。擴張所需的資金大部分都來源於地方銀行提供的短期貸款,其數額截至2012年3月止總計達15.7億美元,同期公司的股本價值卻只有8.03億美元。

施正榮當時獲得了無錫市政府的支持,楊衛澤彼時擔任無錫市委書記。換句話說,那時候沒有銀行會對「太陽神」的貸款請求說「不」。

麻煩接踵而來。到2012年初時,整個光伏產業已經嚴重飽和,身處其中的尚德苦於虧損不斷攀升。消息人士透露,施正榮與董事會在那段時期愈發對立衝突,比如對待一些關聯交易,董事會成員認為他們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釋。

其中一個顯著例子就是尚德與其合夥人GSF Capital Pte Ltd的衝突。尚德曾在2012年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報告中指出,GSF Capital是Javier Romero和其妻子共同擁有的公司。Romero曾經是尚德在西班牙市場的代理商,雙方組建了一家名為Global Solar Fund Sicar的合資企業,專注於在義大利開發使用尚德面板的太陽能專案。

根據SEC檔,尚德持有這家合資企業79%的股權,施正榮和GSF Capital則各持有11%和10%。

該合資企業從中國政策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獲得5.54億歐元的融資。國開行要求尚德提供貸款抵押,但尚德不願意在其日益惡化中的資產負債表上計入這筆負債。因此GSF Capital介入此事,或其稱介入此事,即以5.6億歐元的德國公債作為抵押品,而尚德則是為國開行這筆貸款提供擔保。

去年8月,尚德宣稱GSF對其進行欺詐,因沒有按照約定提供這筆債券,這意味著尚德不得不自己履行貸款保證。在聲明發布後的數日裡,尚德股價暴跌逾37%,隨即施正榮也辭去了CEO的職務。

今年3月,尚德董事會又迫使施正榮辭去董事長職務,而就在兩週後,尚德的無錫公司即申請破產保護。尚德還在3月與GSF達成和解協定,GSF Capital將在GSF Sicar的10%股權售予尚德和施正榮。據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透露,尚德正尋求出售其在GSF Sicar中的股權,以幫助償付債務。

據路透所獲的訴訟檔,尚德在美國的股東正在加州北區地方法院對施與幾名尚德董事會成員發起一宗集體訴訟。他們指控尚德對GSF Capital所成立合資公司的披露存在誤導性。

知情人士透露說,施離開執行總裁的位置後就開始受到公司內部調查。調查側重於尚德與其多晶硅供應商之一亞洲硅業(Asia Silicon Co. Ltd.)之間的交易往來。施目前持有亞洲硅業超過90%股權。多晶硅是生產太陽能電池和面板的一種原料。

亞洲硅業也是尚德股東去年12月在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的焦點。該項由一位名叫Kent Ji的尚德股東提起的訴訟針對的是施與其他四名現任或前任尚德董事會成員,指控尚德一直在以有利於亞洲硅業的條款向其購買多晶硅。

在提交給美國證監會的檔中,尚德未披露亞洲硅業的所有人情況,將其描述為一家被獨立擁有的私人公司。

Ji指控稱,尚德向亞洲硅業提供免息貸款與預付款,犧牲尚德利益為施正榮個人牟利。這宗訴訟稱尚德在2007年1月給予亞洲硅業15億美元的16年「照付不議」購買合約,儘管其直到2009年上半年之前都沒向尚德交付過多晶硅。

Ji的律師拒絕評論。施正榮和尚德的辯護律師也未回應相關詢問。

多名太陽能行業的高管告訴路透,那些年太陽能面板生產商鎖定「照付不議」合約是常見的事。根據這類協定,買家可以選擇接收產品,也可以支付一定金額選擇拒收。這個做法當時看上去無可厚非:由於那時供應短缺,加上歐洲對中國光伏元件需求飆升,多晶硅的價格一路大漲。

**遊戲終結**

施在他一手創造的尚德電力是否還有未來尚未有定數,尚德能否在中國太陽能行業的衰落中倖存下來也沒人能說個准。與施關聯緊密的無錫政府目前正試圖維持尚德的生產運營,並力求保住它在當地所創造的數千個就業崗位。尚德在3月21日發出的一份聲明稱,法院為公司指定的債務管理者的「主要目標」是「重組無錫尚德債務,同時維繫生產和運營」。

中國中央政府承認太陽能行業產能過剩,希望加以削減。如果尚德能爭取到債權人的債務減免,憑它的規模也許能在這場產業洗牌中生存下來。亦有行業人士認為,最好的情況是把尚德資產賣給資產負債情況好一些的公司。

在2010年那場悉尼演講結束後,一名學生問施正榮是否擔心中國光伏業日益加劇的競爭,「任何新行業都會吸引很多投機者,」他說,「經過大浪淘沙,一些人將被淘汰,可持續者才能留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路透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