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謙樂善好施
李士謙,字子約,隋朝趙郡平棘人。李士謙天性很孝順,自幼喪父,在他母親去世以後,三年喪服期滿,就捐舍自己的私宅為寺院,並且從此立志不再做官。
李士謙家中富裕,可他比窮人還要節儉,終日以救濟他人為急務。有因喪事無法殮葬的,他施以助濟。有兄弟分財不均而爭訟的,他就出錢補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動他們兄弟慚愧而互相推讓,也都成為善人。
有一天,他看見賊在他的田中偷割稻穀,他不但不喊捉賊,反而不聲不響的避開,人家覺得很奇怪,他解釋說:「都是因為天災人禍逼得沒有辦法,不要責怪他。」
有一年飢荒,很多鄉人無法生活,李士謙拿出家中的吁谷數千石,統統借給行將斷炊的窮人。到了第二年,因為還是歉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無法償還,他們紛紛到李士謙的家中去表示歉意,但李士謙並不向他們要求償還欠谷,還招待他們在家中吃飯,當眾把鄉人們借谷的債券燒為灰燼。對他們說:「我家中的吁谷,本來就是預備救濟他人患難之用的,並不是想囤積圖利。現在你們的債務已經了結,希望你們不要再放在心上。」又轉過一年,稻穀大豐收,借谷的鄉人都來還谷,李士謙一概拒收。
過了幾年,又遇到了大飢荒,李士謙耗費大量家資大規模施粥,救活不下一萬多人的性命。第二年的春天,李士謙又施出大批的糧種,分贈給貧乏的農民。
有人對他說:「你的陰德實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陰德的意義,好比耳鳴一樣,只能自己知道,別人是聽不到的,現在我做的事,已經給你知道,那裡還談得上陰德呢!」
李士謙樂善好施三十年,在隋文帝開皇八年六十六歲時去世。地方上人聽了噩耗,無不痛哭流涕,他所在的趙州一帶有萬餘人為他送葬。後來李士謙的子孫很發達,人們都認為是積德的果報。
(取材於《隋書•列傳第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