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夢溪筆談》神奇的湖上明珠 古代飛碟奇遇

 2013-05-15 15: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沈括,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三十三歲考中進士。作過縣令,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兼任過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曆書。他博學多才,研究的領域極其廣泛。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他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著作。為保衛北宋的疆土,他編成《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軍事著作,他還提出了用「十二氣歷」(純粹的陽曆)代替原來的曆法(陰陽合歷)的主張,這個曆法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等等。

沈括晚年在夢溪園以筆記體裁形式完成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夢溪筆談》涵括了中國宋朝以前在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物學、醫藥學、考古、語言、史學、文學、音樂、繪畫以及財政、經濟等等領域的巨大成就,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應有盡有。《夢溪筆談》原有二十六卷,後來增加《補筆談》三卷,《續筆談》一卷,總計三十卷。全書分成十七類,計有:故事、神奇、異事、諺謔、雜誌、人事、辯證、樂律、像數、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藥議。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巨著《夢溪筆談》第二十一卷《異事異疾附》中描述了一件奇事,其中所述的湖上明珠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今天被廣泛關注的飛碟。

在北宋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在揚州出現了一隻巨「珠」,常常在夜晚時可見。開始時它出入於天長縣陂澤中,後來轉入甓社湖,隨後又在新開湖中現身,當地的居民和南來北往的行人常常能見到它。

沈括的一位友人的書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裡,忽然看見這顆巨「珠」,離他還非常近。開始時,「珠」房微微的打開,有光自吻沿處透出,像橫著的一條金線。突然,「珠」房大開,有半席那麼大,裡面白光如銀,中有一顆如拳大的寶珠,耀眼奪目,不可正視。它放出來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陽,方圓十幾里地的樹木都能看見影子。只見天空火紅一片,猶如燃燒的野火。倏然之際,「珠」飛一樣地遠去,像耀眼的太陽,浮於湖面上。

這顆珠放出的光不像古時的明月之珠,似月光,而是光芒萬丈,如同日光一般。高郵人崔伯易經常見到此珠,為此寫過《明珠賦》。近年來已不再見到它,不知去向何方。樊良鎮正處於「珠」往來的地方,過往的行人到此,往往會將船泊上幾夜,等待「珠」的出現。用於觀「珠」的亭子有一雅號--「玩珠」。

其實,上述的明珠現象,有可能就是一起古人所觀察到的不明飛行物的活動事件。

(注:文章裡所說的天長縣陂澤、襞社湖、新開湖及樊良鎮均在今江蘇與安徽接壤處的高郵湖一帶,位於揚州西北六十公里左右。)

【原文】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處,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裡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歳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名其亭為「玩珠」。

来源:阿波羅新聞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