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數據造假是自我膨脹自露其醜
中國可疑的經濟數據越來越多了,其虛假數據也飽受非議。但是,現在中國的出口數據也加入到了這個行列,即出口數據造假。截至2月份的三個月,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中國內地對香港的出口額為949億美元,而同期香港海關公布的從內地進口商品的金額僅為587億美元。
顯然,中國海關與香港海關統計的數據產生了較大差異,其差異高達362億美元。香港券商靈獅控股董事總經理藺常念表示,根據已知的香港船運量,出口漲幅可能低於官方公布的數據。香港的數據與內地的並不一致,3月份出口漲幅可能是2%或3%,而不是中國官方公布的10%。
儘管官方的解釋是,內地與香港在數據上的差別因統計方法的不同所致。但實際上是,與各地政府保外貿增長以及保政績有關。為製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假象,部分政府部門或外貿企業偽造了相關數據。
其實,根據媒體披露的情況看,如果願意的話,政府部門和外貿企業虛報出口很容易。儘管國內與香港貿易數據不匹配的具體原因尚未查明,而在一般情況下,虛轉貨物的方式實際上並沒有出口。雖然大規模的造假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是這種情況還是存在的。
一些出口商、貿易代理商和經濟學家認為,香港與內地數據差異只是冰山一角。其它貿企業和政府部門上報的出口數據仍然有水分,或涉嫌數據造假。根據一項數據差異的分析顯示,中國2月份出口增幅可能被虛報了7個百分點左右。
在中國存在一種合法貿易,即商品可以從中國一個地方,取道香港,運送到中國另外一個地方。例如,上海製造的零部件,先運到香港,然後從香港轉運到深圳,進行最後組裝,這種做法在中國是行得通的。自1997年回歸之後,香港雖然是中國的領土,但並未納入到中國的海關管轄範圍內。
有一種解讀,為獲得更多的出口退稅也是企業虛報出口的一個動機。由於中國的平均出口退稅率在12.9%左右,企業為了獲得出口退稅或者規避政府方面對資本的嚴厲管控,而謊報了出口數據。
相關的解讀從「良性」到「惡性」,不一而論。但是,無論怎麼解讀,這種反常的數據都為質疑官方數據的可信度提供了新的理由。人們擔心,出口貿易的真實性以及質量有問題,卻無法辨明的數據將誤導政府部門做出錯誤的規劃,外貿企業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
過去幾年,政府高層採取大力措施改進關鍵數據點的收集和上報。仍然存在的問題更多地是出於技術原因,或是與迅速變化的中國經濟保持同步的難度,而不是蓄意誤導。那些非官方指標也有自己的問題,其代表性常常趕不上它們希望取代的官方數據。
在內地,有時上級下達給下級的進出口貿易指標很強硬,政府部門或外貿企業完不成的時候著急,可能採用這種簡單而易行的方式造假。這顯然是計畫經濟時期的做法,指標由上級下達,只是為了完成任務,不管政府部門或外貿企業是不是真實的業績。
或許人們的天性都不喜歡受到批評,更喜歡得到讚揚。政府部門或外貿企業要取得政績,要取得上面的讚揚,各種數據的增長就是最直觀的效果。說白了,統計數據造假的內在邏輯就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數字出政績,讓政府部門官員或企業領導人找到了簡單易行的升遷路。
常言道,過去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現在是「你有多大假,官帽就多大」。由於當前統計機構的獨立性不強,高度依附於政府部門,讓政府部門和外貿企業在統計數據上造假有著良好的先決條件以及可乘之機。
但必須指出的是,政府部門或者企業,不要在虛假繁榮中自我膨脹,也不要在數據造假中自露其醜。無論是出口貿易數據,還是其他經濟數據,最好不要造假。雖然國內媒體對數據造假不一定曝光,但誰也無法保證國外媒體不曝光。此次中國出口數據造假,就是英國《金融時報》和美聯社披露的,再一次讓中國人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