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取道非洲絕非坦途(圖)
中國與非洲經貿的緊密關係,讓人民幣國際化取道非洲看似順理成章。不過,這猶如一捧帶刺玫瑰,需要把如同利刺的各種風險和障礙耐心去除,才能真正捧在手心。
中國從2009年以來已連續四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出訪就包括非洲三國,也凸顯了中非關係的戰略重要性。若能在非洲加大人民幣在經貿投資中的使用,不但對超過2,000家在非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性,也能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助力、亦使非洲企業受益於更為穩定的人民幣匯率。
但這絕非一條坦途。分析人士指出,非洲國家和幣種眾多,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經濟和需求的體量和結構都較為薄弱,加上一些國家政局不穩,都構成了較大的投資風險。
在去年近2,000億美元的中非貿易總額中,人民幣結算只佔到區區0.5%。渣打銀行非洲區現金管理及貿易融資部總裁瀋漢良對路透表示,預測到2015年時,中非貿易總額中150億美元的份額將以人民幣進行結算。
「對於人民幣結算業務來說,非洲市場就是一個沉睡的巨人。」他說。
非洲主要貿易夥伴目前對於人民幣結算跨境貿易持開放態度,南非、肯尼亞、烏干達、讚比亞等多個國家的非洲銀行也開始提供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服務,2011年9月奈及利亞央行宣布將人民幣納入該國的外匯儲備貨幣。
但事實上,中國銀行業在非洲的人民幣業務仍處於試探和推進的過程。
中國商務部前副部長魏建國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家開發銀行CHDB.UL在非洲54個國家地區設了28個代表處,進出口銀行設有6個代表處,都還不具備分行的簽約權。工商銀行(601398.SS: 行情)(1398.HK: 行情)收購有南非標準銀行(SBKJ.J: 行情)股權,並在當地開辦人民幣業務,但服務範圍有限。
一家在非洲開展業務的中國國有銀行人士對路透表示,發展非洲市場時銀行顯然更希望能直接使用人民幣,「必須要建立自己的貨幣網路帝國。」
不過在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方面還僅限於銀行層面。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是各國央行層面的貨幣互換,而中非之間尚未取得突破。
目前中國已經與19個國家地區貨幣當局達成了貨幣互換協議,涉及總金額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從地域上正從亞洲和新興市場國家向西方國家延伸,但尚無非洲國家。作為威廉亚洲官网 進展,中國央行週二與巴西中央銀行簽署了中巴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1,900億元人民幣/600億巴西雷亞爾。
**宣傳教育為當務之急**
業內人士表示,非洲的投資需求目前仍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自非洲的進口則以美元計價的資源類產品為主,加之其金融市場不成熟且開放程度不高,目前並不具備開展人民幣業務的條件,加強宣傳教育成當務之急。其後更需要非洲國家自身經濟和需求結構的發展升級,以及與中國經貿的進一步加深。
市場人士也就此分析稱,從非洲企業、銀行業(包括各國央行)和中方這三個人民幣應用的支柱來講,除了中方問題不大,非洲的企業和銀行大多不知道人民幣結算的意義,很少清楚如何進行操作。
他們並指出,採用人民幣結算可以為非洲進口商帶來更多議價優勢,中國出口商也不必再對應收賬款進行套期保值,在國內也可以加快得到出口退稅,對於雙方都大有裨益。
瀋漢良認為,非洲國家金融市場體量小、幣種較多、匯率波動較大,也對投資經營構成額外的風險。但若人民幣得以更加廣泛的應用,因為若以人民幣直接進行結算交易,可以極大減少匯率風險,這其實為交易雙方都構成了需求。
「以迦納為例,2012年其貨幣兌美元匯率貶值了17%。把貶值後的貨幣再兌換為人民幣又會損失多少?人民幣兌美元是升值的,這又多了一層損失。人民幣基本上是穩中有升,但非洲貨幣上上下下波動比較大。」他說。
華東一家摩托車配件出口企業的總經理則表示,非常希望中國和非洲國家有更多貨幣互換方面的政策推進,這樣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中國出口企業的壓力就會相應降低一點,「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絕對是所有出口企業的人都這麼想的。」
不過他也表示,當前在非洲人民幣結算必需要與客人協商後才能推進。
魏建國說,隨著中國企業對非洲的投資從基礎設施建設和製造業逐步向旅遊、房地產、文化創意等方面擴展和滲透,人民幣已在非洲民間逐步走紅。「去年我到南非開普敦旅遊,旅館收銀員跟我說,最好給紅票子(人民幣),比綠票子(美元)要好,也比當地的貨幣蘭特要好。」
**風險不可忽視**
非洲的面積和人口都位居全球第二。非洲大陸共有54個國家,歷史上遭歐洲殖民國家瓜分割據,造成經濟落後、產業結構低下的現狀,少數國家仍處於政權動盪。但近些年來依托其豐富的自然資源,非洲一些國家經濟發展迅猛,其中2001-2010年的十年裡,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10個國家中,就有6個來自非洲。
非洲國家眾多,發展情況不一,既有共通的特點也有不同之處。首當其衝且無法忽視的,便是一些非洲國家目前還存在政局不穩的巨大風險,這給人民幣的應用帶來了很大障礙。
中國國際商會副會長張偉認為,非洲很多國家政治上存在不確定因素,其與基建為主的投資項目體量大、週期長,格外需要準確、全面地衡量投資風險,優先選擇政局穩定、政策延續性強的國家。
國家開發銀行國際合作業務局副局長石紀楊也指出,非洲經濟規模比較小,信用評級比較低,所以這種情況下中資銀行要依靠國際銀行、國際信用保險公司和其他國際信用資源。但東西方銀行在信用標準上有差別,「首先一個國家的信用評級有政局怎麼判的問題,這個觀點就有差別。」
上述國有銀行人士也表示,人民幣計價發放貸款的話,因為中資大行項目時間長、額度大,如果用人民幣(償付)確實風險會比較大。
2011年利比亞內亂就給投資該國的以中國國有公司為主的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公開資料顯示,利比亞動亂前,中國葛洲壩集團在該國的7,300套房建工程施工項目投資額就高達逾55億美元,而中國一冶集團、中交建設等企業也有逾51億和48億美元的投資,其他國有和民營企業也損失慘重。
另一層風險則來源於對非投資的思路。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當前在非洲投資過於重視宏觀層面的東西,有時缺乏對細節和相關需求的挖掘,這不但錯失了更多投資機會,也會讓已有投資效果打折。
「非洲市場確實是在發展初期,但是我們的軟服務沒跟上。比如建一個醫院,卻不考慮配套服務。這樣醫院建好了沒人接收項目,到最後還款也存在潛在風險。」上述國有銀行人士說。(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