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養生方式中提倡吃飯只吃「七分飽」,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曰:「飲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量則成痰。」《養生避忌》一書說:「善養生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這些論述都說明瞭節制飲食定量的重要養生意義。因為人體通過飲食的攝取,從環境中獲得維持機體運轉的各類物質。合理的飲食量和飲食結構,能很好地維持機體的運轉,而當飲食量和結構不合理時,人體有機體的運轉就發生了失常。
然而,現在人們在對待飲食的量上,「吃要吃飽」仍是相當多的人的飲食要求,一日三餐都狂吃海飲者大有人在,毫無節制的飲食使人的胃、腸等消化系統時時處於緊張的工作狀態,各內臟器官也被超負荷的利用而無法保養。吃得過飽會對人體造成三種危害:
一、吃得過飽會造成營養過剩,從而加重體內各臟器的負擔並使其畸形發展,從而使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富貴病」的患病機率大大增加。
二、長期飽食會使人體甲狀旁腺激素分泌明顯增加,容易使骨骼過分脫鈣,到老年就容易患骨質疏鬆症。
三、如果上頓的食物還未消化,下頓的食物又填滿了胃部,那麼消化系統就得不到應有的休養,胃粘膜也不能及時修復。胃中食物過多,還會逼迫胃大量分泌胃液,破壞胃黏膜,容易產生胃糜爛、胃潰瘍,從而誘發胃癌。
因此,吃飯要遵照吃七分飽的標準。胃向大腦傳達飽漲信息需要大約20-30分鐘時間,吃得慢些意味著大腦意識到吃飽時,你所攝入的食物將比平時少。如果每一餐都吃到有了飽的感覺才放下筷子,其實已經超標了。那麼七分飽的標準是怎樣的呢?要從自身感覺來衡量七分飽,則以每頓飯後精力充沛,到下一餐前有一點飢餓感為標準。
此外,吃飯七分飽還有助於保持清醒的頭腦。一些減肥者發現,當他們只吃適量食物後,思維變得活躍了,創造力更豐富了。這是因為一頓飽餐後,胃腸道負擔加重,餐後一定時間內血液都集中在腸胃中幫助消化代謝,大腦供氧供血不足,人就處於昏昏欲睡的迷糊狀態。如果老是吃得很撐,大腦總處在缺血缺氧狀態,感覺自然就是變「笨」了!減少食量,這種狀態也就不存在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