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膽子,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你信不?至於你信不信,由你,蘇東坡反正是信的。
東坡當年還很年輕,時任鳳翔通判,與商洛(今陝西商洛市)令的章惇既是同僚,又是好友。兩人結伴,共游終南山,到達仙遊潭,潭岸狹窄,潭下深淵,對面絕壁千仞,一根橫木連接其間,驚險可怖。文人雅興,遇到景點就手痒,章惇也不例外。他客氣地先請東坡到對面石壁上題詞,東坡望瞭望深淵,連說不敢。章惇一笑,從容走過橫木,把繩索吊在石壁樹枝上,挽著繩索,上上下下,筆走龍蛇,在陡峭的石壁上揮毫寫下「蘇軾、章惇來」幾個醒目大字,再緣索回來,面不改色心不跳。東坡早已驚出一身冷汗,撫摸著章惇的背嘆息道:「君他日必能殺人。」章惇問:「何也?」東坡回答說:「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宋史•章惇傳》)是啊,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的人,還會珍惜他人的生命麼?這種人,一旦大權在握,必然殘酷無情,殺人不眨眼。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2歲的章惇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可這位倔脾氣的年輕人,卻因為侄兒章衡高中狀元,恥於屈居晚輩之下,竟不就而去。嘉祐四年,章惇再次參加考試,結果比上次考得還好,中了進士甲科,朝野為之震驚。這個膽大而又自負的才子,先後被宰相王安石和宋神宗看中,連連提拔為編修三司條例官、知制誥、三司使、參知政事,官運亨通,步步高陞,成為了權威赫赫的副宰相,並參與和推動了「熙寧變法」,成為了改革派。不過,章惇作為高級領導幹部,卻未管好自己的家人,他父親橫行鄉里,佔用良田,被起訴後,章惇又是批條子,又是打招呼,結果被人「曝光」;同僚朱服出任御史,章惇私下與他暗通款曲,希望拉攏朱服,朱服又將此事公諸於眾。這兩件事讓章惇不但顏面盡失,而且罷職丟官。直到元豐五年(1082年),才被宋神宗召回,出任門下侍郎。
章惇一生仕途的起起伏伏,每每決定於當朝最高領導者的大政方針。宋神宗去世後,年僅9歲的宋哲宗繼位,由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反對變法,她垂帘期間,重新啟用反對派司馬光出任宰相,全盤廢除熙寧以來的改革舉措,並著手清算改革派。此時,王安石已經歸隱多年,且已去世,清算的對象,自然落到了章惇等人的身上,章惇罷知汝州(今河南汝州市),被趕出了朝廷,仕途一落千丈。
然而,章惇畢竟是北宋「熙寧變法」的直接參與者和堅定支持者,他以推動變法為己任,這一信念,一生不變。這也是他雖然口碑不好,卻依然倍受那些立志改革的皇帝重用的根本原因。元祐八年(1093年),垂簾聽政八年之久的高太后去世,十七歲的宋哲宗終於如願以償地接過了權力「接力棒」。宋哲宗年輕氣盛,面對當時疲乏的國力、低迷的士氣,決定重啟改革,「首起惇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宰相),於是專以‘紹述’為國是,凡元祐所革一切復之。」(《宋史•章惇傳》)改革就這樣在年輕皇帝的授意和堅定的改革者章惇的領導下,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
不過,章惇上臺後,並不是通過平衡關係、處理矛盾來穩步推進改革,而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收拾和報復反對派,來強行推動改革舉措,其手段之卑劣,打擊之殘酷,北宋以來罕見。如果說王安石是開啟北宋黨爭的禍首,那麼,章惇就是把黨爭引向深入、推向慘烈的罪魁。
《宋史•章惇傳》記載說:「(章惇)協謀朋姦,報復仇怨,小大之臣,無一得免,死者禍及其孥。」凡有舊仇宿怨的,無論官職大小,統統報復,即便是已經死了的人,都要報復到他的妻子兒女身上,無人倖免。呂大防、劉安世、範祖禹、劉摯等大臣被紛紛貶至嶺南,連好朋友蘇東坡也不放過,被貶至茫茫海外。據統計,因曾經反對改革被章惇判處重罪者近千人,貶官流放者不計其數。最讓人覺得不可理喻的是,對於在士大夫間有著良好聲譽的司馬光、呂公著等已故老領導,到了陰槽地府還被清算,不但削奪他們的封號,甚至還請示宋哲宗,要掘其墓、鞭其屍。
權力是柄雙刃劍,既可成就大善,也可製造大惡。這其實與膽子的大小無關,即便膽子很小的人,處於你死我活的鬥爭漩流間,心腸也會不由自主地變硬、變狠、變壞。從章惇收拾政治對手的過程來看,與其說是膽子讓他面目猙獰,不如說是黨爭讓他心狠手辣,在政治鬥爭面前,人心常常是扭曲的,它離人性很遠,離魔鬼很近。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