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把中國經濟拖向陰暗面
通過向經濟體系內注入大量信貸,中國今年成功避免了經濟的"硬著陸"。與此同時,這種做法可能已經為中國經濟埋下了金融危機的禍根。一場跟短期風險投資產品有關的金融亂象正在展開,或讓中國信貸推動的增長模式陷入僵局。
本年度逾7.5%的增長率代價不菲。今年截至11月份,中國每2.8美元的新增社會融資(主要是貸款)只貢獻了1美元的新名義GDP。據渣打銀行,截至今年底,公司借貸或佔到GDP的128%,而2009年初該比率只有100%左右。
北京當局的"秘密武器"不僅僅是銀行的貸款,還包括呈爆炸性增長的表外貸款。表外貸款的一個渠道是財富管理產品,這是一種收益率高於3%存款利率的短期投資。
惠譽數據顯示,今年大約12萬億元的財富管理產品到期。其中約五分之一實際上流向了企業貸款或債券。但是這些只是披露出來的一部分,部分分析家認為,真正的數字恐怕要比這高出一半。
要是貸款得不到償還,財富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將遭受損失。華夏銀行一上海支行發生的私售理財產品事件就是這樣一次預演。在得知他們投資的一款風險極大的產品得不到償付後,本月初,客戶走上街頭表達抗議。這款產品最終被用來給河南的一家典當行和一個汽車經銷項目融資。
財富管理產品靠的是信心。因為投資是短期的,但他們發放出去的貸款可能不是,許多產品靠現有客戶展期投資,或新投資者加入來維持運轉。
財富管理產品的徹底違約可能引發三種情況。最好的情形是,買家(包括單個的投資者和公司)要求增加收益率,讓游離在邊界上、靠財富管理產品融資的貸方承受痛苦;較為令人擔心的結局是,投資者大規模逃離財富管理產品。這樣,為了償付投資者,發行機構將被迫盡快收回債款,或向市場拋售資產,從而引發信貸緊縮,進而影響到銀行體系的其他部門,併進一步打壓信心。
一種選擇是,當局迫使銀行利用自有資金償還投資者--即使在大部分的案例中,從技術角度講銀行沒有這一義務。這樣做會安撫投資者,但會施壓銀行體系。華夏銀行的案例將是對政策的一次考驗。該行把這一事件歸咎於一名僱員。
當局對此無疑非常擔憂:銀監會已經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監控這方面的情況。然而,財富管理產品實際上只是較深層的、金融抑制的一個表象。銀行的存款利率每年只有3%,通脹是2%,而經濟增長速度是8%,因此儲戶急切渴望高收益的投資渠道。
最後還有定價問題:投資者不相信他們買的產品會違約,因為它們從來沒違約過。不光是財富管理產品,十五年來中國就沒出現過國內債券違約的情況。風險溢價因此被扭曲了。有時候其效應非常荒謬:有一段時間,上海和廣東政府去年底試發行的債券,其收益率甚至低於財政部發行的債券。
改良財富管理產品很可能意味著新的問題會產生。提高存款利率將鼓勵儲戶把錢留在銀行,但同時依靠表外途徑獲取信貸的借款人將受到重創。戰線拉得過長的銀行沒辦法填補上這塊空當--11月份銀行發放給公司的短期和長期貸款減少了31億元。
至於那些已經到期的產品,合乎邏輯的做法是把支撐著信貸的產品轉移到銀行的資產賬目表上,這樣至少這些產品是看得見的。為此,銀行需要增加資本金--有些規模較小的銀行可能會被較大的競爭對手吞併。最極端的例子是,政府可能直接買下這些資產和全部產品負債,然後成立一家"壞賬銀行"。這種情形並非不可想像--早在十年前,央行就採取了這種做法把銀行體系裡的壞賬抽了出來。
最終,中國經濟將被迫減少對信貸的依賴,並給儲戶支付合理利息;否則它將面臨危機。財富管理產品本身可能不足以把中國經濟脫離現有軌道,但通過解決這一問題,當局有機會阻止這種災難性後果的發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