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兩年,基於較高的通脹,對宏觀政策的刺激需求傾向或者可能性有不少批評,本來就存在的對投資高增長的擔憂近一步增強,對2008年底的「4萬億」政策的負面評價也在增加。
這樣的輿論可能對今年以來的宏觀政策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儘管很多企業感受到了嚴重的困難,盼望政策寬鬆,但消費者更擔心政策寬鬆引起通脹回頭。
消費者對於通脹的厭惡,對於GDP的冷漠,對於高投資的擔憂,與企業界的態度差別巨大。
回顧過去,同樣的情況在1988年前後和1994年前後的高通脹時期也出現過。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同比增長率和GDP的同比增長率在2008年以來顯著反向變化。由於GDP和居民收入調查的口徑差別,這兩個指標本身不是在包含的意義上嚴格對應的。例如,居民收入包括股票交易損益,而GDP則不包括此類財產價格變化的結果。
2007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長率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股市大漲。除了這種定義上的差別之外,統計中存在這樣那樣的誤差,特別是高收入家庭的調查收入傾向於偏低,會影響居民收入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可比性。不過誤差的比例在短期沒有太大變化的話,增長率的變化就不受影響。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佔名義GDP的比例與名義GDP的增長率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簡單說就是利潤份額是順週期的。這裡考慮名義GDP,包含了通脹率順週期的情況。在不考慮滯後等細節的時候,說到一個變數順週期可以理解為與真實GDP正相關,也可以理解為與名義GDP正相關。
名義的勞動收入、利潤和財政收入都是順週期的,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利潤份額順週期有更強的意思。財政收入份額也是順週期的,只有勞動份額是逆週期的。用再分配中的變化來解釋這樣的週期性沒有太大作用。
利潤份額順週期的情況在其他經濟中也存在。由於給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和一般的工資黏性,以及借貸利率的事先決定,企業利潤對於經濟景氣的彈性一般來說都比較 大。
中國的情況更進一步加強了利潤的彈性。一是很大的國有部門包括政府和企業的就業和工資對於短期經濟景氣的反應很差,再是利率顯著缺乏彈性。後者在企業負債率比較高的情況下影響更大。
修訂後的資金流量表提供了可支配收入分配的一些情況。住戶可支配收入的份額在2000-2009年的10年裡總的來說在顯著下降,但也包含與名義GDP反向變化的短期波動。特別在2009年,當名義GDP達到多年最低增長率的時候,住戶收入的份額反而上升。在2010年和2011年,由於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的高增長,住戶收入的份額應當顯著下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