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長樂、連江等地均可以見到大量「洋娃娃」。他們的父母揹負偷渡身份在美國打拼,誕下孩子後即送回福建老家撫養,待孩子長到學齡再接出國上學。據福州市僑聯統計,目前寄養在福州的美國小公民約有1萬人,如此大規模的、奇特的人流對換,千百年所未見。而現象背後的情感債則無法估量。
福建省連江縣琯頭鎮海星幼兒園,100多名孩童中有80%為外國籍,其中又以美國籍居多。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閩江口大量20歲出頭的年輕人前往美國,在國外奮鬥站穩腳跟後,陸續進入結婚和生育階段。目前已到繁衍第二代的最高峰。
美國並無戶口一說,嬰兒只要出生在美國境內,留下出生時的手印、腳印,就可以取得美國國籍。而有些無法獲得身份的父母將來也能通過自己的子女獲得居留權,哪怕時間是在遙遠的21年後。
他們的父母被外人熟知的名字是「偷渡客」。他們靠白手起家,還清灰色身份的費用。偷渡費用已從早期的1.5萬美元漲至8.5萬美元,為取得合法身份打移民官司的律師費用約是1萬美元,結婚花費數萬美元,這些錢都要靠餐館、美甲店打工賺得。
在美國撫養孩子費用不菲,年輕的父母往往選擇在嬰兒3∼5個月大時,托親友或特殊渠道將其送回福建老家。費用是出對方機票,外加1000美元。圖為曼哈頓唐人街怡東樓旁的一家商店掛著中美間託運小孩的招牌。
嬰兒抵達家鄉後,就靠家中老人照料,一直長到5歲,再接回美國。為數眾多的「美國」幼兒成為「洋留守」兒童,他們對父母尚無認知。
在連江琯頭鎮隨處可見這樣的「美國兒童」,目前在連江有數千人。在整個福州地區至少1萬多人,他們像是反季節的候鳥,跨越大洋。
琯頭鎮有九所大小不一的幼兒園,每所幼兒園情況都類同,80%以上的孩子都是美國籍。他們在三月大被接到中國,5歲左右離開中國,回到出生國。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父母這個概念仍舊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存在於每天晚上的視頻聊天和爺爺奶奶不斷重複強調的話語裡。
為了使幼兒提前適應到美國後的情況,幼兒園進行雙語教育,而針對這群留守兒童的特殊狀況,幼兒園也加強了心理疏導,課上老師在教孩子們用畫筆畫出媽媽的形象。
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顯然的,幼兒對老師有異常的依賴,常常有孩子誤叫幼兒園老師為媽媽。孩子對年輕成年人更為熱情和依賴,彷彿是在尋找父母的替代。
從美國寄來的玩具,是他們唯一可以觸摸父愛與母愛的介質。
回到美國後,這些孩子必須適應全新的環境,開始截然不同的生活。曼哈頓大橋下的一處公眾遊樂場,兩名福建裔和一名溫州裔兒童在滑滑梯下狹隘的空間內寫作業,其父母為餐館經營者,放學後他們自己完成作業,同時等待忙碌的父母回家。
村中四處可見出國代理廣告。出國是當地人集體意志,偷渡事件也讓當地政府頗為尷尬,部分偷渡嚴重的村莊則被列入調控村,村民無法辦理護照。而近年合法申請移民的人數漸多,偷渡高峰已經過去。
留守在福建老家的漁民靠海謀生,生活依然清貧。雖然外面的世界並不完美,偷渡的路充滿風險,但是只要兩地有價差,更多的人依然選擇出去,以使下一代免於命運重複。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