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3點50分,南京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門口,眾多家長在接送區尋找自家孩子。之後,或步行或騎車、開車、坐車離開。
10月19日下午,南京鼓樓區第一中心小學門口附近馬路上滿是接送孩子的家長。
繼「中國式過馬路」之後,「中國式接孩子」又成網路熱門話題。10月19日,南京華僑路茶坊將這一話題置頂到首頁,立即引來眾多網友的跟帖熱議。而類似的話題,在全國各地的論壇中,也都吸引了眾多家長吐糟。事實上,每到下午放學時間,全國各地小學門口,便會上演「中國式接孩子」,家長們開著二輪、三輪、四輪等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翹首以待,人群之眾、秩序之嘈雜彷如集貿市場。與之相對照,在國外多數地方的小學門前,幾乎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揚子晚報記者昨日街頭隨機採訪,試圖探尋這又一中國特色式現象背後的問題。
貼上「中國式」標籤的「接孩子」
10月19日,網友「郗寶貝」在南京華僑路茶坊發帖,類似連日來引發熱議的「中國式過馬路」,她要批評的主題是「中國式接孩子」。這篇帖子很快被該網站置頂到首頁,數百位網友點擊評論。
這篇帖子寫道:「‘中國式接孩子’的場景每天都會在不同城市、不同學校的門口上演相同的內容。眾多家長無論男女老幼,在孩子放學的時間聚集到學校門口,你擁我擠互不相讓,其熱鬧程度不亞於街頭鬧市。」 「大家都翹首期盼眼巴巴地盯著學校門內的孩子,有時因為學生太多令家長眼花繚亂,還要在隊伍中仔細搜尋。此時此刻,還有哪個家長顧得了什麼交通規則和禮讓三先的風範?因此,發生交通擁堵,甚至交通事故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前幾天,媒體上熱議的‘中國式過馬路’對國人的規則意識、文明素養,以及交通現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爭論。國人這種可以貼上‘中國式’標籤的日常行為與生活習慣不在少數,‘中國式接孩子’自然也應該在反思與理性解決之列。」
這篇文章引髮網友的熱議,網友紛紛對自己身邊已經見怪不怪的「中國式接孩子」吐槽。微博網友「在別處」直指這種現象的交通隱患:「在中國大多數學校門口,都會有大量的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汽車毫無秩序地停在學校附近,更有不少小商販夾雜於人流、車流之中,不僅癱瘓了交通,還給孩子們的安全埋下了隱患。」
網友「鈞的爸爸」進一步反思:「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不管風吹雨打,這已成為很多中國家庭生活的一個模式。可為什麼家長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學放學呢?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絕對不是家長的問題。」
隨後,記者搜索發現,這篇名「中國式接孩子:值得社會反思與解決的生活習慣」的帖子在全國各地的地方論壇上均有出現,各地網友對此話題均高度關注。
孩子和接送的家長几乎一對一
10月19日下午3時許,記者來到南京鳳凰花園城小學。其時,學校門口已經聚集了百餘位家長,不少家長開著私家車過來接孩子,他們將車停靠在湛江路馬路兩邊。馬路兩邊原本就停靠有一排車輛,這使狹窄的湛江路更顯得擁堵。
更多的家長則選擇電動自行車前來接小孩。30多台電動車將學校與湛江路交叉的小空地擠得滿滿噹噹,家長們或坐在車上閒聊,或聚集在校門口向校內觀望,嘈雜的情形和熱鬧的集貿市場沒有差別。
該校一到二年級是兩點五十放學,三年級到六年級三點放學。於是,當校門打開,有學生開始走出學校時,聚集在學校附近接孩子的家長群開始騷動起來,大家紛紛往校門口走去,睜大眼睛,仔細搜尋著自家的小孩。
隨著不斷有更多的家長趕來,和不斷走出的學生流匯合,整個校門口更顯熱鬧。徐女士每天都要來接讀三年級的兒子,因為兒子還要上一會兒興趣班,大約四點多才會出校,這讓她在人群中顯得不那麼著急,這位全職在家帶小孩的家庭主婦悠閑地坐在電動車上,百無聊賴地看著眼前嘈雜的人群。
孩子不小了,為什麼還要來接?面對記者的提問,徐女士表情有些誇張,她感覺這問得有些莫名奇妙——「你看到有哪個小孩不用接的?」她反問記者,「都是家裡的獨苗,家長怎麼可能放心讓他們(孩子)自己回家。」
恰如徐女士所說,記者注意到,在學校門口,前來接小孩的家長群和小學生幾乎形成一比一的比例,沒有人接的學生屈指可數。如此大的人流自然對學校門口的交通造成很大壓力。城市的其他地方,路上交通壓力最大的時間是上班族們的上下班時間,而對於學校附近的道路而言,它完全由學校上學、放學時間主導。
鳳凰花園城小學門口一家小店的老闆告訴記者,每天早上7時許、下午3點多,是湛江路最熱鬧的時候,因為接送小孩的車輛較多,加之不斷有車輛違停、調頭等,這條路上經常就被堵起來了。
日本家長不操心小孩上下學問題
對於「中國式接孩子」,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這確實是中國特色,但不必「言必稱國外」,美歐校車接送的那一套在中國行不通。不過,也有家長隨即指出,不說美歐,我們可以參照從城市形態、交通狀況以及人口眾多等方面與我國都較為類似的日本,在日本的小學門口,很少見到有家長來接送小孩的,都是小朋友自己上下學。
這位彭姓家長介紹,她有個親戚在日本,去年她曾去探親,看見親戚家的小妹妹在上小學,因為沒什麼可幫忙,她自告奮勇表示可以接送小妹妹上下學,沒想到親戚一口回絕:「完全不用,在這邊,小朋友都是自己走路上學。」
見慣了「中國式接孩子」,彭有些不信,日本的家長就不擔心孩子放學回家路上的安全問題嗎?她於是跑到親戚家小孩所上的小學門口一看,結果到了放學時間,真沒發現一個家長來接小孩,小朋友都是列好隊自己走回家。
據媒體報導:在日本,孩子們按區域就近上學。大多數日本小學生每天清晨6點半左右就要起床,出門後和住在附近的同學們會合,然後一起走路上學。
對於有家長擔心孩子上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在日本,學校專門設有「學童擁護員」,他們的任務是在每天上下學時間,站在校外車流量大、交通比較複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
除了「學童擁護員」外,保護孩子們交通安全的還有個民間組織「PTA」(家長教師聯合會)。這個組織是自發的,純屬盡義務,不領報酬,其成員定期輪流擔任安全員,在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去交通要道護送孩子。
一位定居日本的中國人唐辛子便曾參加「PTA」,她專門著文記下了自己的感受:「今天早上輪到我去站崗,冬天清晨的街頭異常寒冷,但站在值班的路口,看到戴著黃色安全帽的孩子們一隊一隊地由遠至近,嘰嘰喳喳地走過來,心裏卻感受到一種祥和與溫暖。那些在驕陽下風雨中,將自己的身體攔在道路的中間,揮舞小旗指揮孩子們過馬路的媽媽們的背影,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背影。」
值得反思
應用時間來糾正的「中國式習慣」
對於「中國式接孩子」,一項有意思的數據值得相關部門深入研究。記者昨日在南京多所小學、幼兒園觀察發現,幼兒園的接送率可以說是100%,而小學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接送率目測至少在九成以上。一個城市有幾十萬乃至百萬的小學生以及幼兒園小朋友,那麼,每天要往返學校兩次人流將是數百萬計,這對城市的交通壓力可想而知。
既然日本的經驗證明,小學生可以自己上下學,而為什麼我們的家長還是堅持接送呢?在南京清涼門一所幼兒園門口,一位正在上幼兒園大二班的儲彥 (音)小朋友告訴了記者答案。他每天都是爺爺接送的,小男孩童聲童氣地說,他自己一個人可以從幼兒園走回家,但媽媽告訴他,路上有「小偷」,會偷小朋友,把你嘴巴一捂就偷跑了。小男孩一本正經地說著還做出捂嘴巴的動作。
事實上,記者採訪多位家長,家長均表示,之所以要接送孩子,小孩放學路上的安全是他們最擔心的,在聽聞一些小孩被別人拐走的消息後,這使得家長們對孩子上學放學更是不願意「放手」。
歸結起來看,除了孩子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問題外,家長堅持接送還有多項原因,諸如城市交通複雜,不按規矩行駛的車輛很多;路邊有些「不良」小店,擔心小孩學壞以及孩子還沒長大,還不能獨立回家等等。
於是,儘管國外讓孩子自己上下學看起來很美好,但在現實中,中國的家長還是願意堅持「中國式接送」,而這種接送又往往和「中國式過馬路」摻雜在一起,於是各所小學的門口,每到上學放學時間,嘈雜、擁堵的景象顯得更中國。
上述彭姓家長告訴記者,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她不可能真的讓自家的小孩獨立上下學,「大環境不允許」,但她真心希望「中國式接送」能夠有所改變,應該設一個時間表,廢除這種「中國式的生活習慣」,想一想,家長不用操心、孩子自個兒安全的上下學那該多好啊!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